近日,親子話題被“炒得”沸沸揚揚。一方面,《爸爸去哪兒》火了,越來越多的爸爸“站”出來,無論是明星“爸比”,還是普通父親,他們笑嘻嘻的接受著老婆的批評,油瓶子倒了也知道扶起來啦;自告奮勇地做孩子的穿搭造型師;也可以把孩子單獨托付給他們了。
再者,前不久中央放開“單獨二胎”政策,雖然專家認為人口將不會暴漲,但也有相當一部分“單獨”夫婦躍躍欲試了!不管怎樣,以80后為代表的新一批爸爸媽媽越來越多,給家庭教育的方方面面也帶來不小的挑戰和新問題。
現實生活中,絕大部分爸爸們是家里的“大樹”,他們奔波在賺錢養家的路上,披星戴月,清晨掙扎起來孩子還在熟睡,夜晚歸來,孩子已然進入夢鄉。于是,只能在他們的額頭上,小小嘴巴上留下一個厚實而扎扎的吻。
父親是高山,母親是流水,高山與流水掩映才可形成一幅完美的畫卷。據某親子教育機構顯示,來進行相關問題咨詢的大多是母親。在日常照顧孩子中,媽媽、姥姥、奶奶這一“系列”的角色比重占絕對數。據權威機構數據顯示,在中國的家庭教育中以母親為主的占50%,以父親為主的占20%,平分秋色的占30%。中國家庭教育是否進入“陰盛陽衰”的失衡困境,父親這一角色是否“缺位”?
如果從男女的性別特質來講,大體上男士偏愛冒險、不拘小節、不講衛生、傾向自立、愛運動、動手能力強、擁有探索精神……這些男人偏重的性格特質會淋淋盡致的反映在他們帶孩子的方式上。不得不承認的是,這里邊有優點也有缺點,但是如果和一位細膩溫柔的母親結合在一起,再作用到孩子的身上,優點會被放大,缺點會變成優點。這也是父母“珠聯璧合、山水相映”的教育模式最完美境界。
據美國耶魯大學的科學家一項持續12年的研究表明:由男性帶大的孩子智商高,他們在學校里的成績往往更好,將來走向社會也更容易成功。這項調查選取從嬰兒到十幾歲的孩子各個年齡段為樣本進行跟蹤記錄。
多少年過去,想想小時候我們對父母的依賴,對他們抱抱、親親的渴望,對每個周末左手牽爸爸右手牽媽媽逛公園的熱切期盼,怎會不知道現在的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在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眼里,奧巴馬在家只是個父親,不管工作多忙,都要求他周末抽出時間陪孩子們玩。而我們還能忙過奧巴馬?
男子的氣魄在早期教育中有著無法估量的作用。不只是爸爸,像男幼師,男教師在學校都非常受孩子們的歡迎。男子氣魄的愛給予孩子們的是厚實的溫暖,踏實的勇敢。從小朋友口中得到的關于爸爸的形象,有邋遢,有果斷,有多事兒,有威嚴,但從他們繪聲繪色的表達中流露的,是滿滿的愛與幸福。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