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牛媽媽:
您好。
今天早晨牛牛來得很晚,眼睛紅紅的,像是哭了很長時間。您說牛牛非得要買玩具火車,哭了兩個小時不肯上幼兒園。一定又是您為了讓他快點吃飯,親口答應的吧?
之所以有這種猜測,是因為前幾次牛牛總告訴我“媽媽說話不算數”。您答應了吃完飯帶他去看奶奶,然后才上幼兒園,可最后根本不走奶奶家的那條路。答應吃完這頓飯給他買小火車托馬斯,可最后總會有各種理由:
“爸爸快發工資了,發完工資給你買。”“今天商店沒開門,等開門才能進去。”“下大雨不能出去,等太陽公公出來了帶你去買。”凡此種種。您以為這招很管用,確實,剛開始的幾次牛牛果真乖乖地吃飯,并天真地等待著。
我能理解您的做法,很多80后媽媽都和您一樣,不懂該如何讓孩子多吃飯,又舍不得訓斥,通常會采用“利誘”的方式在餐桌上談判。比如,“快點吃完媽媽給你買玩具。”“你喝了這杯酸奶媽媽帶你玩淘氣堡。”“吃完飯媽媽帶你去奶奶家。”
在種種誘惑下,短時間內可能效果真的不錯,但是久而久之,孩子便會把吃飯當做“談判”的籌碼,不講條件就不吃,拿吃飯來要求媽媽滿足自己的愿望。所以我們經常聽到“要是我把飯吃完了,你就買遙控飛機給我”、“讓我去沙發上吃,不然我就不吃了”、“我不愛吃這個,重新做一個我就吃”……
牛牛是不是這樣跟您講條件的呢?
牛牛的好朋友奔奔也是這樣,他從小在奶奶家長大,上了幼兒園才接回媽媽身邊。老人的教育方法沒太多講究,只要奔奔吃飽不哭就行,總拿買玩具、買零食來誘惑他吃飯。接回媽媽身邊之后,這種吃飯講條件的習慣延續了下來,每次吃飯都要媽媽買東西,不買絕對不吃。
后來奔奔媽媽向我請教,我只說了一句話:吃飯就是吃飯,沒條件可講,如果不吃,就依照規則“直至下頓用餐之前沒有任何食物”來辦。
您要徹底改變自己的態度,相信牛牛是餓不壞的,一頓兩頓沒吃好不必大驚小怪,更不要在牛牛面前表現得太緊張。保持心平氣和,吃多了不表揚,吃少了也不批評。讓牛牛知道,吃完飯本來就是應該的事情,根本沒什么值得獎勵。只要您的態度堅決,牛牛再不愿意也無濟于事,威脅您只會自己餓肚子,幾次下來,嘗到苦頭,自然主動吃飯了。
很想說我狠心吧?狠不狠心等看到效果的時候再來討論。很多媽媽都是因為舍不得餓著孩子才去溺愛、利誘或者訓斥、打罵的,各種良苦用心,各種無濟于事。前面提到的奔奔媽媽,剛開始對我的建議也是半信半疑,想試試,又狠不下心。但是兩個月后她激動地找到我,笑容滿面,講了半個小時,全部關于奔奔現在的吃飯情況。
她說: “最開始的時候,奔奔每天都在講條件,不僅是吃飯時間,只要我要求他干什么,統統都要講條件的,而且越來越嚴重。后來我終于狠下心,不再跟他談判了,當然也不再訓斥和強迫。我預料到他會瘋狂地哭上一段時間,不知道媽媽怎么了,懷疑媽媽不愛他了。很慶幸我堅持了下來,也漸漸發現小家伙的談判變少了,大概是看到我的態度堅決,動搖不了。但是他有新的招數,學會試探著問我:
‘媽媽我不買玩具車了,我吃飯,那你還喜歡我嗎?’天哪,這孩子真的以為我不喜歡他了!我很確定地告訴他: ‘媽媽愛你,無論你要不要玩具汽車、吃不吃飯,媽媽都非常愛你。只是媽媽很希望你能乖乖吃飯,吃強壯一點,等媽媽老了你來保護媽媽……’”
她還說了很多,最重要的一句是“奔奔已經能獨自吃飯,不用催促了,并且吃得很開心”。
說了這么多餐桌上談判的弊端,我還想補充一句:任何事情都不是絕對的,就吃飯這件事來說,有一種條件是可以講的。
我家的明明吃飯也講過條件,但我講的條件是這樣的——“如果你吃完碗里的飯,下午給你做你最愛吃的綠豆粥。”“如果你喝完這杯牛奶,明天就能吃到美味的魚香肉絲了。”“只要你第一個吃完飯,下頓想吃什么我都滿足你。”……
明明一方面積極用餐,同時又在計劃下頓飯想吃什么,把下頓飯作為好好吃飯的獎勵,孩子會覺得來之不易而更加珍惜,遠比爸爸媽媽強迫管用得多。您說是吧?
從明天開始,不要再接受牛牛的無理條件了(以下頓飯飲食為條件的除外)盡量做到三點:
1.吃飯就是吃飯,沒條件可講。
2.講條件可以,飯后再說,絕對不能先答應后吃飯。
3.如果不吃,適當的餓兩頓沒什么大不了。
如果您今天早晨態度堅決,不答應給他買玩具火車,更不送他上幼兒園。他就會知道講條件沒用,您是不會上鉤的,最后餓肚子的是他自己,上不了幼兒園的也是他自己。幾次之后,您會發現,牛牛講的條件越來越少了,有時候還會嘗試著觀察您的反應,就像奔奔那樣。
我相信您會改變的,牛牛也會改變的。加油,媽媽!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