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名不同學科的老師課堂上玩起“混搭”,就像是在講相聲;一堂常態課,卻引入了老師帶著學生一起去科研基地拿回來的研究成果……剛剛過去的一周,在福州三中、福州三中金山校區聯辦的教學公開周活動上,來自9校的56名老師呈上了53節公開課和2次講座,也讓來觀摩的老師感受到擁有強大師資隊伍的名校的實力。
這次公開課的類型,有網絡探究課、實驗探究課,有初三、高三總復習課,有常態課,還有讓人大開眼界的跨學科整合課。
青年優秀老師執教“混搭”課堂
3月28日上午,一節“混搭”課吸引了大家的目光。由福州三中兩名青年教師——政治老師鄭其瑞和地理老師蔡永泉共同帶來的這節課,圍繞著福州內河的文化傳承,兩位老師你一言我一句,如同在講相聲,讓聽課的學生也大感新鮮。
在這次公開周上,三中青年教師幾乎挑起了開公開課的重任。事實上,在三中名師目錄中,有上個世紀80年代的教師典范池伯鼎、鄭壽彭等,有90年代德藝雙馨的名師王性復、王立根、張金華、魏麗真,還有新世紀涌現出的駱小山、林風、馬平、林杰、張德耀等學科專家。如今,一批年輕教師又在各級學科教學比賽中脫穎而出,如在2010年舉辦的福建省首屆中小學教師技能大賽中,福州三中有10位青年老師獲得省市一等獎,獲獎教師人數名列全市之首。
名師進高校做科研又反哺教學
種巨菌草、摘茉莉花、放羊、割菜……這樣的一組照片出現在三中地理教研組車云老師執教的公開課《農業區位選擇》中,學生看到鏡頭里的自己,親切、熟悉,課堂立即變得靈動、鮮活。
車云老師告訴記者,課堂上所呈現的照片,全部都是去年到現在一年多時間里,自己和福州三中2012級創新班學生去福建農林大學基地的親身經歷。由于自己被評上福建省名師培養對象,獲準可以選擇高校跟隨導師進行課題研究。這樣特殊的機會,讓她掌握了很多一手的課題研究素材,還把學生也帶進了廣闊的大自然中。
來聽課的教育部國家地理課程標準制訂核心成員、福建師大博士生導師袁書琪教授評價說,這堂課充分體現了科研引領與名師輻射的作用,讓地理課與科技發展前景緊密聯系了起來。
這樣的課堂,與三中一直所秉持的開放和寬容的心態有關。這種心態,給予老師足夠的自由和機會,可以“走出去”,也可以“請進來”,最終為課堂所用,為教學所用。就拿這次公開周來說,福州三中還邀請了福州一中、廈門外國語學校、莆田一中等名校的老師來開課,讓不同的課堂教學風格進行碰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