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銀行資金長期在金融機構間流轉炒作,不僅會惡化實體產業融資環境,也會放大金融市場的杠桿風險。
2月14日,央行公布1月人民幣貸款數據,當月人民幣新增貸款2.03萬億元,廣義貨幣(M2)同比增長11.3%。就在前一日,《人民日報》發文稱,不少熱點金融事件背后都有銀行資金的影子,這些錢通過在不同金融市場、不同機構之間穿梭,在金融體系內部“虛投空轉”,風險已經顯現。
常理而言,銀行資金只有注入實體企業,才能實現資金的真正增值。如果長期滯留銀行,或在金融機構間流轉炒作,不僅會惡化實體產業融資環境,也會放大金融市場的杠桿風險。而監管當局也曾出臺不少法規、進行現場監管檢查,但為何銀行資金空轉現象反而愈演愈烈呢?
原因不外乎幾點:首先是有效信貸需求不足。由于缺乏好的投資項目,銀行存在資產“配置荒”,為了不讓吸收的存款資金“賠本”,不得不進行資金空轉。加之實體經濟普遍不景氣,銀行畏貸、懼貸甚至抽貸、斷貸,將資金進行空轉套利。而高回報企業如房地產企業,本身對銀行資金形成了較強的投資吸引力,讓普通實體企業在競爭中處于劣勢,資金便自然涌向高回報產業項目,進一步誘使資金空轉。而監管部門雖然對商業銀行進行了“窗口”引導,但缺乏嚴厲的處罰和問責機制;加之金融跨行業監管機制缺失和分業監管帶來的弊端,商業銀行資金空轉便成了“常態”。
那么,對于資金空轉現象究竟應如何根治呢?
提振實體企業是根本之策。首先,需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讓銀行能找到適合投資的行業、企業,為遏制資金空轉營造環境。并加大對實體經濟,特別是“三農”、中小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現代服務業、科技自主創新等領域的信貸支持。
同時,需要通過有效監管打通銀行與企業資金對接渠道。一方面,我們需要完善統計體系,以便掌握銀行資金運行動態并進行適時干預;另一方面,監管部門應引導商業銀行加大風險管理、結構調整和業務轉型的力度,推進同業業務、理財業務、委托貸款等業務健康發展,清理資金的通道、過橋等問題,使資金供需雙方能夠直接對接,降低融資成本。
再次,建立銀行表內外資金有效隔離機制,使銀行資金空轉沒有任何空當可鉆。對商業銀行資金營運嚴格按照風險監管原則與自營貸款應當進行有效隔離,嚴禁表內外資金用于放貸,有效隔離表內外資金互接渠道,減少風險傳導。并要求商業銀行實施實貸實付和受益人支付原則,落實好信貸資金的明確用途和堅持受托發放。
最后,防止借金融創新之名打監管“擦邊球”的現象。銀行應盡快建立和完善全面風險管理長效機制,制定風險偏好方案。隨著銀行業務模式和風險日趨復雜化,銀行不僅要加強對傳統信貸業務的風險把控,還要注重對各類新型非信貸資產類型的風險管理,使創新能夠運行在健康軌道上。
責任編輯:莊婷婷
- 在家上學風險大:家長備課質量不高 孩子社交能力堪憂2017-03-02
- 國際投資者“用腳投票”買入中國 防控金融風險成首要任務2017-03-02
- 人社部:3000億養老金投資資金在劃撥過程中2017-03-01
- 卡里莫名多4.9萬大媽坐立不安 銀行稱不會有錯后又稱工作失誤2017-03-01
- 朱婷率瓦基弗3-1奪歐冠6連勝 小組第一進六強賽2017-03-01
- 小貸公司行業增速放緩 突破發展瓶頸需練好內功2017-02-28
- 中國建設銀行正式落戶印尼 加快國際化轉型發展2017-02-28
- 滬深兩市窄幅震蕩滬指漲0.13% 鋼鐵板塊領跌2017-02-28
- 涉案500億!特大地下錢莊案告破 今年繼續高壓打擊2017-02-28
- 央行高官三篇重磅文章勾勒出了貨幣政策的全景圖2017-02-28
- 最新金融觀察 頻道推薦
-
春節后開工率提高 中國2月PMI延續穩中有升態2017-03-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