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四角四角方,稻草捆腰間……”這首謎語童謠曾是幾代莆田人的美食記憶,它的謎底就是“興化米粉”。興化米粉是莆田十大城市名片之一,其歷史悠久可追溯至宋代,早在2009年1月,荔城區興化米粉獲批列入莆田市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前,這一正宗傳統技藝正面臨失傳的危險,黃石鎮西洪村正在盡力搶救和保護興化米粉的傳統制作技藝,并將于明年申報省級非遺名錄。
小村莊成“米粉工廠”“大明星”靠天吃飯
在興化米粉馳名國內外的背后,有一群默默傳承著這項傳統技藝的人,其中主要分布在黃石鎮西洪村。進入西洪村村道涵黃公路,遠遠就能看到,在村道兩側的田地和空地上,并排“躺”著幾副類似擔架的竹編長條,上面曬著一把把晶瑩潔白的“線條”。走近細看,這就是莆田的明星食品米粉,而這里就是著名的“興化米粉兵工廠”,村內共有大大小小三百多家米粉加工作坊。附近一家家庭米粉廠的工人告訴記者,到了晾曬這一步驟,米粉的完整版差不多就快出爐了。
荔城區米粉協會會長李燕來告訴記者,如今,有一些規模較大的米粉加工廠已經使用上烘干機來瀝干水分,這是不同以往的最大改變,但大部分還是要靠太陽吃飯,每天都要關注天氣狀況,決定是否磨米制作米粉。碰上天氣不好便會延后生產,如果天氣晴好,便在前一天的半夜開始制作,并趕在太陽出來之前完成全部工序,將米粉全部晾曬出去。
李燕來還有一個身份,他本身也在經營著一家米粉公司,可以說他們家是“米粉世家”,他從小就浸染在周邊制作米粉的環境中。他向記者介紹,興化米粉是莆田傳統特產,正宗的興化米粉選用上等大米為原料,采用傳統工藝精制而成。米粉成品條細如絲,勻韌不碎,且吃法方便,對感冒、盲腸炎、糖尿病患者也有很好的食療作用,深為海外僑胞所喜愛。
集齊百年制作道具還原米粉“出爐記”
采訪中,祖籍秀嶼區東嶠鎮的張老先生說起他在澳大利亞遇見的一件事。前段時間,張老先生到澳大利亞探親,竟然在一家飯館“遇”到了莆田興化米粉,吃起來勁道十足,滿是家鄉熟悉的味道。張老先生說,在澳大利亞的那幾天,他幾乎每天都要吃一頓米粉餐,既方便又好吃。令人遺憾的是,他在興化米粉的包裝袋上看到居然是泰國的商家注冊的商標,莆田馳名中外的米粉怎么就成了“泰國制造”呢?張老先生感到既疑惑又可惜。
記者網絡上輸入“興化米粉”關鍵詞,找到的相關結果約有27.9萬個。然而,這些暢銷的米粉中,有很多在原料、制作手法和程序上都和正宗的有所差別。不僅正宗興化米粉的制作手藝面臨失傳的危險,興化米粉的品牌保護也面臨著危機。
在荔城區文化館的組織指導下,黃石鎮西洪村正想方設法搶救和保護興化米粉的傳統制作技藝,并準備于明年申報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將進一步促進對傳統飲食文化的保護。與此同時,民間人士也在做著自己的一份努力。去年開始,李燕來個人出資數萬元在全市范圍尋找早年生產米粉的道具,目前已收集齊一套,都有上百年的歷史。過段時間,他將邀請村內年長的米粉制作前輩再度出山,還原一出原汁原味的興化米粉“出爐記”,在還原古老手藝的同時,使之得到更好的傳承。
責任編輯:楊林宇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莆田渭陽村:農歷三月三 畬鄉烏飯香 2017-04-02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