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世代相傳,鞏溪宮原址為隋唐梵宮;涵江區文管辦稱,石柱粗糙,無法鑒別是否梵文
千年鞏溪宮
這些若有若無的文字難倒專家
N本報記者 黃凌燕 通訊員 賈國民 文/圖
本報訊 莆田本土的媽祖宮內,竟然發現疑似刻有梵文的石柱。日前,涵江新縣廣宮村村民向記者反映,村里的宋朝媽祖宮——鞏溪宮很有可能是利用隋唐梵宮遺址建材建成的。涵江文管辦稱,此前曾去考察過,但石柱粗糙,看不清究竟是否梵文。
難倒專家
鞏溪宮董事會董事長胡春地向記者介紹,這座媽祖宮最有特色的就是前庭正殿保留著10對大直徑且帶有卷殺的棱形瓜楞柱。棱形瓜楞柱兩頭尖中間圓,俗稱“橄欖柱”。記者看到,每根石柱都刻著六條瓜楞浮雕,石壁顏色偏黃。經測量,橫截面周長1.5米,一位香客當場用雙手環抱,但繞不到一周。柱礎底面周長2.3米,片片蓮花瓣朝下的浮雕造型古色古香。
“莆田市文物專家在查看后,認為柱子和柱礎都是宋元時期特有的典型造型,梁架用材碩大,也是宋元時期的風貌。”胡春地指著石柱說,令人奇怪的是,石柱柱面隱約藏有梵文字跡,據鄉老代代口傳,鞏溪人黃徹當年把媽祖宮遷來此地,破土動工時,發現地下有個“梵宮”遺址,還陸續挖掘出一些殘缺不全的隋唐時期的佛像。出于對該址原主的歉意和尊重,后來黃徹另建一座塔形墳墓,將這些遺物收集安放在墓中。鄉老們懷疑,當年建宮的工人就地取材,利用原來的“梵宮”石材打造石柱,所以現在柱面藏有梵文。據介紹,村民口中的“梵宮”一詞多流傳于唐朝以及更早的朝代,是佛教寺廟等場所的統稱,現代已極少使用該詞。
記者觀察到,每根石柱暗黃的石壁表面上都有幾處白色的痕跡,無法判斷是否文字。胡春地說,前來觀看的人一批又一批,其中不乏專家和學者,但都辨認不出。
涵江區文管辦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此前他們曾前往鞏溪宮視察,也查看過石柱文字,由于石柱粗糙,雖經過仔細辨認,但始終看不清楚。“為了看清石壁上的文字,當時我們還爬上梯子研究。”這名負責人認為,石壁上的文字是梵文的可能性不大,更有可能是漢字。
妙躲浩劫
胡春地告訴記者,鞏溪宮已有近千年歷史。公元1129年左右,黃徹因不向權貴妥協而辭官,由福州乘船回興化,途經白涌海峽時,突然狂風大作,巨浪滾滾。黃徹十分害怕,他當即望空禱告,祈求媽祖顯靈,保他脫險,并許諾,若能平安回興化,就建一座媽祖宮供奉。黃徹回鄉隱居后,為了還愿,次年就在自己府邸附近建了媽祖宮。宋紹興年間,他另擇福地,蓋起更為壯觀的媽祖宮,媽祖宮地處鞏溪,因此就叫“鞏溪宮”。
新縣退休教師陳兆章愛好研究古建筑,他向記者介紹,鞏溪宮很少遭到人為破壞,歷代對大殿也均有過整修。祭臺兩邊的木柱上掛著“乾隆御賜”的楹聯。清咸豐四年,因前殿遭特大山洪沖擊,也重修過一次。雖然歷代有過修葺,但主殿及許多建材都保持著宋元風格,原本大殿脊頭上均保留著“宋紹興”年號,可惜在上世紀70年代維修中被刮掉涂油漆并畫上龍,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據介紹,在上世紀60年代特殊時期,村民們把鞏溪宮正殿圍成牛欄,前殿改成碾米廠,巧妙地躲過了浩劫。
責任編輯:林勇慶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飯店內從事性交易 嘲笑男子性功能慘遭割2016-10-1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