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海峽網 商城 海角社區 全城熱戀 房子 汽車 電子報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 > 旅游 > 環游全球 > 正文

    實拍尼泊爾帕蘇帕蒂那寺“燒尸廟”火葬全過程

    帕蘇帕蒂那寺(Pashupatinath)--即濕婆神廟。是印度教焚尸處,屬世界文化遺產遺址。建于公元五世紀,是南亞最重要的印度教廟,坐落于圣河巴格馬蒂河岸邊,占地260公頃。

    尼泊爾加德滿都帕蘇帕蒂那神廟的主體是一座塔式建筑,周圍許多小寺環繞,與主體建筑構成眾星捧月之勢。該廟供奉印度教的濕婆神,“帕殊帕蒂”是濕婆神的另外一個名字。Pashu “帕蘇”是眾生的意思,Pati“帕蒂”是主的意思,合起來即眾生主之意。相傳濕婆神當初厭倦了所住的皇宮,為避免其他的神發現它,便更名來到此處,這件廟便是當時濕婆的住所。

    尼泊爾人死后通常選擇的喪葬方式是火葬。但未婚或未生育的女子不能火葬,只能將尸體放在河邊用石頭壓住,等河水上漲時就讓洪水帶走。

    當親人逝去,家屬會居喪13天,遠房親戚會居喪一天,死者兒子用白布包頭,腰上也圍白布,而且必須剃去全身的毛發,每天只吃一餐,并舉行連續幾小時的祭祀。牧師給行人發傳單

    印度教徒認為火葬可以更徹底地凈化自己 ,可以純粹地進入天國。舉行火葬前,死者均用黃錦或白布包裹,放在河邊堆滿木材的石壇上,親人們為死者剃凈頭發和胡須,提著油燈圍著死者繞行三圈,再以河水為死者洗臉,河水免征著圣水,洗臉寓意著沐善洗罪,最后將米和花撒入死者口中,火葬便正式開始。

    巴格馬蒂河是尼泊爾人生命流轉的渡口,在尼泊爾人心目中它是最圣潔的河,因為它發源于喜馬拉雅山脈,往南流入印度的恒河。在3月的旱季,大片的河床裸露了出來。遺體焚化后,骨灰將被撒入河流,隨著河水流入印度教徒心目中的圣地恒河。當地人認為,用于火化的石壇越高,越靠近下游便越彰顯尊貴,越早進入恒河水域的死者也越早得到真正的安息。

    對印度教教徒而言,死亡只是另一個輪回的入口,他們不畏懼死亡,重視來生及永恒不變的輪回。

    父親去世了,大兒子點火。母親去世了,小兒子點火。大約三個小時,焚化尸骨,親人們將骨灰推進河里,這樣便完成了整個儀式。圖說明:這是一位丈夫去世的,因為沒有兒子,所以由妻子點火火葬場上基本聽不到好淘大哭的聲音。

    火葬的基本程序是這樣的:沐浴完了之后再抬到火葬臺邊上,在火葬臺上先用300公斤木材壘5層高,然后把死者放在木材的上面,最后再覆蓋一層稻草,點燃火化。

    火葬臺分為三類,這里是火葬普通百姓的,在其上游是一個有錢人的專用火葬臺,最上游是專供王室用的火葬臺。還有一棟房子是被醫生判為不可救病人的最后歇息地。

    當亡魂化作青煙,骨灰隨即被掃入巴格馬蒂河,讓其順河流流到印度的恒河,人生就此結束。

    責任編輯:林晗枝
    關注微博 新聞先知道
    ?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黑山县| 漳平市| 金乡县| 宽城| 香港 | 格尔木市| 木里| 桐乡市| 巩义市| 迭部县| 盐津县| 廉江市| 抚顺县| 宁强县| 烟台市| 延安市| 徐州市| 九龙县| 南安市| 南充市| 尤溪县| 南陵县| 黑河市| 九龙县| 金山区| 喀什市| 福鼎市| 景洪市| 那曲县| 将乐县| 武平县| 吴江市| 马关县| 湟中县| 连平县| 运城市| 威海市| 丘北县| 东莞市| 衡阳市| 南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