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海峽網 商城 海角社區 全城熱戀 房子 汽車 電子報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 > 旅游 > 環游全球 > 正文

    資深背包客帶你去住馬來原始竹屋

    布達友族是砂勞越第二大部族,最早被稱為陸達雅族(土地達雅),其所建造的長屋幾乎是由竹子蓋成,其中,阿娜萊思是最有名的布達友族長屋之一。

    在還沒有來到阿娜萊思長屋(Annah Rais Longhouse)之前,我以為比達友族(Bidayuh)的長屋都該長得像三馬丹(Sematan)一帶丶甘榜貝爾(Kampung Pueh)的Bidayuh Salako長屋一樣——十幾個家庭同住一屋檐下,擁有共同走廊丶交誼廳,只是擁有各自房間;這當然是膚淺之極的想法,原來就算同是比達友長屋,也會因不同分支丶地理環境等因素,在外形丶結構上有所區別。跟我一樣對東馬原住民所知甚少的西馬人想必不少,來到東馬光是從外表別說分辨他們是哪一個原住民分支,就算是判斷他們是不是馬來人或華人或原住民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靠近古晉的巴達旺區(Padawan)是比達友族聚集地之一,當中的阿娜萊思長屋則是古晉地區保留至今最大丶歷史最悠久的比達友長屋,分成Kupu Saba丶Kupu Terakan丶Kupu Sijo三區,個別由無數間小屋并肩相連組成。不同的門面設計展現出的面貌跟甘榜貝爾的截然不同,傳統的屋內設計都是沒有隔間的(現在因社會觀念的改變才慢慢有了變化);門口外的走廊更像是各自家庭擁有,只是沒有圍籬(事實上已有部分架起了簡單的圍籬)。

    長屋離地面頗高,沿襲當年抵御外敵的結構設計,長屋中央位置則設有Panggah小屋,屋內的火爐上端的鐵籠內置放了幾顆人類頭顱;雖然有獵人頭的舊習,但本性善良的比達友族當年割下的都是犯境敵人的頭顱,為了示警用。由于高于地面3至5米,當年的Panggah的另外一個功能是作為御敵的堡壘。

    你可以在這個近180年歷史,住有八十余戶人家,彼此幾乎都屬於同一支丶擁有遠近親戚關系的長屋區,找到第十一丶十二代的比達友族;許多家庭早有孩子到城市里讀大學或擔任高職,許多家庭屋頂也能看到衛星電視的“小耳朵”;即便如此,長屋仍然依遁老祖宗互信互愛的信條,以及保留許多老舊的民族文化及生活方式。

    用餐的時候,許多家庭會集合在長廊前一起吃飯聊天;許多家庭的門外養有山雞,并都用細繩系在雞只的其中一腳上以防脫逃;雖然許多長屋墻面早已換成木板或木條,原始的比達友長屋卻都是由竹子打造而成,現在這里的走廊丶露天的棚架丶地基以及少數橋梁仍以竹子為建材;比達友族從以前到現在都是用竹的專家,許多家庭仍采用竹片作為火種用以煮食,他們愛吃竹筍,也常用竹筒來當成盛載器皿及添加香味的重要元素,例如竹筒雞丶竹筒飯等,他們還會用竹制成容器丶樂器丶導水裝置,甚至竹雕藝術品等??

    我去拜訪的時候,適逢假期,一些比達友族都出門去了;據說比達友族近年來也受到華人的影響,習慣到友人家“拜年”。途經9家對外開放的民宿當中的其中一家,發現原來還是座迷你展覽館,主人家Edward Gunui親切的向我介紹繪於門板上圖騰的意義丶比達友族使用的器具,包括如何操作設於長屋入口處的大型原始“榨甘蔗機”,一邊招待我用甘蔗丶野密丶高山米等釀造的甜米酒以及其他糕點,一邊跟驕傲的跟我分享他祖輩的歷史事跡。

    阿娜萊思的比達友長屋不是景點,是活的古跡,是了解比達友族文化最佳的場景;我甚至覺得那是來古晉旅游,最不能錯過的景點之一。

    責任編輯:林晗枝
    關注微博 新聞先知道
    ?
    主站蜘蛛池模板: 科技| 宁安市| 阿荣旗| 宁化县| 木里| 泊头市| 景谷| 海原县| 都兰县| 桓台县| 彭阳县| 渭源县| 沈阳市| 绍兴县| 江川县| 平乡县| 秦皇岛市| 张家界市| 巍山| 久治县| 澳门| 营口市| 永嘉县| 务川| 林周县| 托里县| 周宁县| 米脂县| 青阳县| 云浮市| 滦南县| 汽车| 太仓市| 无为县| 沐川县| 通江县| 竹溪县| 瑞昌市| 鄯善县| 桂平市| 霞浦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