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2
孩子往往很難分辨什么東西是自己的,什么東西是別人的?!皠e人的東西不可以拿,自己的東西由自己支配”,這條規則對現在的他,意義在哪里?
這條規則能夠幫孩子建立與他人的界限
對 1歲多的孩子來說,他眼中的世界都是“我的世界”:媽媽是我的,我看得到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所以,剛開始的時候,先要告訴孩子:“這是你的。”經過一段時間后,孩子已能很好地區分你、我、他后,再跟他說:“這是你的,這是我的,這是他的?!边@個概念很清晰后,再遇到類似情況,一定要重復問孩子:“這是你的嗎?”
不是自己的東西就是別人的,不論這個人是誰。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边@樣做是讓孩子學會區分“你的”、“我的”,而“我的”東西一定歸我支配。這種概念的區分,是最基本的道德和心態的基礎。在成人的世界里,很多違法行為都可以歸結為“不是我的,但我就要”。
在幼兒園里,老師們總在重復地問這樣的問題:“這是你的嗎?別人的東西不能拿?!薄叭绻阆敕窒?,你必須征求這個東西的主人的同意。”這個過程使孩子學會了正確地看待被拒絕和被接納的過程。這個既明確又簡單的心態過程,為人生節約了成本。
困擾3
提到歸位,盡管我一直提醒,但是4歲的兒子經常做不到,游戲結束后,玩具總散了一地。他是不是還太小?這個習慣是不是等他再大些再培養?
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這條規則讓孩子學會照顧環境,最終形成的是對環境的尊重和自身的教養。所以我們才會對一個剛入園的孩子說:“從哪里拿的東西放回哪里?!蓖瑫r和他一起把東西歸位,幫助他慢慢建立起這樣的習慣。幾個月后,無論這個孩子身處什么環境,他都能這樣做。實際上,對于生活在家庭和學校中的每一個人來說,這條規則都是合適的和有益的。
困擾4
在家里我盡量和孩子一起遵守“誰先拿到誰先使用,后來者必須等待”的規則。但是我發現,有的時候很難做到。前天早晨,我等孩子先行洗漱,可洗著洗著,他就玩起水來了,這一玩兒怎么也停不下來。
我不得不結束“等待”,強行帶他離開。
這條規則限于公眾場合和集體生活。在5歲以前,孩子可能沒有辦法對媽媽實行這一規則。如果媽媽認為該自己洗漱了,就請把孩子抱開。
但是,在現實的生活中,資源往往有限,很多情況下它屬于所有人。當別人先拿到的時候,我們必須學會等待。這條規則能夠保證一個平等的交往模式,使人們擁有一個愿意等待的好心態。
在我們的學校里,不論老師還是孩子,都必須遵守這條規則。這樣就不會出現由老師來決定怎么使用資源的事情。否則,孩子們就必須仰視老師,等待老師的決定,平等的心態也就隨之改變。
但如果兩個人一起拿到,老師就會介入:“你們自己決定怎么辦,決定好了再來拿。”孩子們一定會很快找到一個最好的辦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