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比如說數學。數學在學前教育時期非常重要。因為早期的數學能力可以培養,在6歲后因為形成思維模式,所以會影響兒童后期的數學能力和思維能力。很多人會覺得數學成績不重要,但是研究顯示,數學能力影響成人后的收入和社會地位,因為數學能力是顯示出一個人的認知能力,解決問題能力和邏輯能力等等。而6歲之前,數學的思維是可以培養的。早期數學能力的培養,更多是從認知發展上的進行培養,主要是以建立數學概念。比如,2歲時期進行的顏色、形狀的分類和配對,3歲時期進行相同物料的分類和pattern的規律總結,4歲時期進行數的規律的探索,5歲進行的簡單運算等等。數學最難培養的地方是因為數學思維是一種思維方式,是靠兒童自身摸索出來的,而不是成人能夠主動改變的。但是成人的作用也很大,可以引導幼兒思考,讓兒童到達形成自己思維的點。
除了課程上面的學習,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道德上面的培養都很重要。以我曾工作的幼兒園舉例,我們學校的小朋友是2歲入學,四個年級,課程設計是經過香港中文大學合作修訂,為我們學校寫教學指南的是Opper.S, 港大的老教授,皮亞杰的學生。在我們學校,2歲小朋友入學,首先學習的是自理,自己吃飯、自己上廁所、自己穿鞋、自己收自己的東西等。不要覺得2歲小朋友太小,要相信小朋友,鼓勵他們,他們就能慢慢做到。好習慣是從一開始培養的。在培養小朋友的自理能力過程中,增加了小朋友的自主性和自信心。當然,這對幼教的耐心和專業度要求高。社交能力也非常重要,要教育小朋友學會互相幫助、感恩和分享。香港媒體稱我們學校是貴族學校,我一直沒有覺得過,因為小朋友很樸實,家長也沒什么架子。直到有一次,我在游樂場看小朋友玩,一個小朋友跑的時候不小心跌倒了,她還沒爬起來,旁邊一個小朋友馬上跑來把她扶起來,另外一個小朋友已經撕下衛生紙跑過來給她擦身上了。當時我就覺得這個學校果然很貴族。具體的這些發展項目可以參考香港教育局頒布的Performance Indicators,有中文版,里面精確到每一項。個人覺得比國內教育部頒發的那個3-6歲兒童發展指南要細致。下載地址:表現指標(學前機構)
其實我覺得把小朋友的每個方面的發展分開來看,是很不科學的。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國際上幼兒課程的主導理念 Developmentally Appropriate Practice/Curriculum (DAP/DAC)被很多學者所質疑。因為小朋友的發展是一個整體,而不是分裂開來。在學習剪紙的同時,可以鍛煉小肌肉,可以鍛煉眼手協調性,可以鍛煉注意力,可以鍛煉審美,如果剪得漂亮,可以跟同學炫耀一下,又鍛煉語文能力了,要是剪得仔細,會比對老師給出的模板,在比對的時候,看是長是短,數學思維可以得到鍛煉。能說,這個活動中,每種能力占到的比例是多少嗎?當然不能,每個小朋友都不一樣。在培養小朋友自理能力的時候,也可以訓練小朋友的思維發展。比如,中午吃飯,請小朋友吃完飯自己收碗,把勺子放在勺子籃里面,碗放一起,杯子放在杯子處,對于2-3歲的小朋友,這就是在訓練歸類。
幼兒教育還有一個重要的方面就是適應社會環境。在所有的研究里面,都會加很重要的詞語來界定研究,就是“Social context”。這個單詞的意思是一篇文章的上下文,其實我覺得就是社會的階段性特征,更簡單地解釋就是在社會環境中的承上啟下。美國有美國的社會特征,歐洲有歐洲的社會特征,中國也有中國的國情。美國的教育可以借鑒,但是必須要適應中國的情況,不然是死路一條。坊間很多磚家叫獸就放幾篇美國的研究,來說明別人的教育方式有多好。這些教育方式,放在中國的社會環境,就不適應。培養出來的兒童就不能適應中國的情況。 而這個context還有另一個指向就是上下性。我們以前小時候的學習方式,父母的教養方式,放在現在的兒童身上,也不一定適合。因為現在的小孩子面臨的社會環境是不同的。我們不能因為小時候每天父母給我們1塊錢,我們現在也用這樣的方式來培養兒童的理財能力。social conetxt在香港被重視得很明顯,那些最頂級的富豪家族,李家呀,鄭家啊,霍家啊,何家啊,他們的小朋友全部入讀本地幼兒園,本地小學和中學,像男女拔萃、圣保祿學校、圣保祿男女學校,而不是所謂的國際學校。
中國教育最大的問題,并不是所謂的扼殺創造性之類的,而是它給予兒童的選擇性太單一了。在中國的社會環境下,只有一個模式:不停地競爭競爭競爭。你也許會說,我教育兒童快樂學習。但是,兒童升學或者工作,所面臨的還是各種競爭,因為社會環境就是如此。教育并不是說憑一個家庭、一個教師或者一間學校就可以改變,而是整個社會每個人的共同努力,塑造一個至少不是病態的社會環境。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