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福州新聞網10月12日訊(福州晚報記者 徐文宇 通訊員 林倩)中國種植番薯的歷史可以追溯至明朝,引進番薯第一人陳振龍就是長樂人。如今,在長樂,有這樣一名“80后”,他傳承陳振龍的精神,專注于培育優質番薯,致力于將長樂番薯打出品牌。

    日前,長樂文嶺鎮前董村,綠油油的番薯田里,幾名村民正在忙碌。

    “當初是陳振龍把番薯引進中國,現在我們要把長樂番薯品牌打出去。”富農達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董鋒渠說。

    在日本打工多年后,董鋒渠于2012年回到中國。身為長樂人的董鋒渠從小就聽說過陳振龍引進番薯拯救萬民的故事。回國后,他下定決心傳承陳振龍的精神,在家鄉長樂種植最好的番薯。2012年9月,他在長樂成立富農達農民專業合作社。

    董鋒渠說,在當地政府和區農業農村局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與省農科院、福建農林大學、福州市農科所等單位的專家保持良好合作關系,還與省農科院作物研究所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帶動更多家鄉人共同致富是董鋒渠的心愿。他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鼓勵村民參與,為他們提供技術支持,并簽訂包銷合同。合作社社員從最初的15戶擴展到50多戶。

    “一畝番薯田能帶動周邊農戶就業,每戶每年能增加5000元左右的收入。”董鋒渠說。

    如今,合作社擁有番薯種植基地500畝,年產量達1000多噸,產品暢銷各地。合作社先后榮獲“福建省級規范社”“福建省級示范社”“福建省薯類產業技術創新聯盟”理事單位,擁有“長樂番薯”國家地理標志使用權、“長樂番薯”綠色食品標志等認證。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紅旗漫卷——福建省美術館館藏閩地紅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乌县| 奉贤区| 当涂县| 蛟河市| 嘉荫县| 新营市| 巨鹿县| 莱西市| 咸宁市| 绥阳县| 南宁市| 越西县| 新蔡县| 南澳县| 都江堰市| 固安县| 佛山市| 顺平县| 泰宁县| 蓬安县| 麻阳| 阳曲县| 永宁县| 三原县| 卓尼县| 隆德县| 友谊县| 竹山县| 竹北市| 林芝县| 揭西县| 阳谷县| 通州区| 合作市| 德昌县| 瓦房店市| 灵川县| 安西县| 周至县| 龙里县| 玉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