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閩南新聞>廈門新聞
    分享

    郵差講述45年郵遞員生涯 曾救活幾百封“死信”

    隨著時代的發展,移動互聯成為時代的主流,而郵遞通訊,則逐漸遠離我們的視線。但是有這么一批人,他們曾為我們送上新春的第一封賀信、為失散多年的親人恢復聯系、為考生送上期盼已久的錄取通知書,他們就是郵遞員。他們的人生,同樣書寫著不平凡。

    1959年的清晨,天剛蒙蒙亮,一個身影就在廈門市區的大街小巷中穿梭。這個穿著墨綠色工作服的身影,右肩挎著大大的綠色帆布包,左肩上則扛著一大卷報紙資料。經過一戶人家門口,他停下來,熟練地從包里抽出報紙和信件,掃一眼確認地址,塞進郵箱里。很快,他又匆匆地趕往下一家。

    郵遞員的工作,黃建發一干就是45年。他每天早起晚歸,飽受風吹日曬。到退休的時候,廈門老市區的古道暗巷沒有一條是他不知道的,這個“活地圖”也是見證廈門通訊事業發展的“活化石”。

    最會爬樓梯的郵差

    盡管已經超過70歲高齡,但是黃建發現在仍然能一口氣爬四樓,而這樣的功夫,黃建發歸功于年輕時的爬樓梯“鍛煉”。1959年,黃建發進入廈門市郵電局,負責廈門老市區的投遞工作,專門為中山路、大中路、鎮邦路等市中心地區的市民派送信件。

    由于市中心多是商業區,建筑樓層很高,所以每天黃建發都要爬許多級樓梯給客戶送物品。雖然戶數并不多,但他每天要送的量卻不少,當時也沒有自行車,因此他常常要扛著二三十斤的東西徒步派送,等到了樓下,他又要扛著重物一股腦兒爬上好幾樓。“所以以前同事都稱我為最會爬樓梯的郵遞員。”黃建發笑著說。

    每天早上6點,黃建發就到郵局開始準備送報紙信件,晚上他常常工作到很晚才回家休息。有天夜里,他突然醒過來,發現床邊的時鐘停擺了,窗外的月亮照得天空特別亮,門外還不時地傳來一陣陣腳步聲。黃建發以為要遲到了,一骨碌翻身爬起來就往郵電局跑。路過中山路那邊的大時鐘一看,才凌晨一點多鐘。此時,報紙還沒印呢。

    工作的時候,黃建發最怕碰上下雨天。每次下雨天,為了保護信件和報紙,他不得不撐上一把類似于“天仙配”中董永用的加厚的桐油傘。原本要背的東西就重,下雨天還要再加上一把傘,經常壓得他喘不過氣來。“我都被壓矮了。”黃建發調侃道。

    春節期間,家家戶戶都在家里忙著團聚,等著新春賀信,但投遞員們還要繼續工作,連正月初一都不能休息。正月里,黃建發每天早上6點多天還沒亮就開始到郵局整理信件,送到下午4點多才能結束回家。他每天都要送200-300封賀卡和祝福信,把新年的祝福帶給市民。

    郵差界的“福爾摩斯”

    后來,黃建發開始負責質檢工作。遇到有疑問的退回信件,他都要反復檢查把關,確認是否真的找不到地址。他總是盡可能地幫助寫錯地址的信“回家”。

    在年輕郵遞員的眼中,黃建發被視為“活地圖”。他在每一次派送郵件后,總會用心記住這些地址,久而久之,他就對廈門的地址了然于胸。看到寫錯地址的信件,他往往能準確地猜出真正的地址所在。

    有一回,郵局收到一封信,信上寫的收件地址是廈門408路。可廈門并沒有這條路啊,于是信件就被退回到黃建發手中。他發現408路和思明北路的發音有點像,于是他讓投遞員到思明北路試試,沒想到真的找到了收信人。

    通過尋找蛛絲馬跡,推測出正確的地址。像這樣被黃建發救活的“死信”很多,其中還包括不少錄取通知書。當時沒有電話和網絡,有沒有被學校錄取就靠著一紙通知書來確認。每年高考結束后派送錄取通知書,總有許多因為地址寫錯而被退回的。

    一次,黃建發收到一封大學錄取通知書的退件,由于地址錯誤找不到“主人”。他想,要是直接簽字退回,很可能就會耽誤了這個人的一生。“無論如何都要找到這個人!”于是,他趕緊打電話去高考招生辦核對信息,確認住址的大致方位。接著又聯系了居委會,終于找到了那個學生。

    后來,那個學生當了廈門一所中學的老師。有一次在街上遇到黃建發,他激動地握著黃建發的手說:“如果沒有你,我可能不會繼續上學,人生也可能改變了。”

    海峽兩岸通信的“橋梁”

    上世紀80年代初,兩岸交流逐漸從“無”到“有”。不過由于隔絕了幾十年,許多老一輩的人都去世了,很多家庭也都經歷了搬遷,很多臺灣的尋親信件很難送到大陸親人手中。黃建發當起了“救生員”,憑借他的執著和努力,不僅把首批通過香港紅十字會公開寄來的5封信成功地送到收件人手中,還神奇地“救活”了近300封“死信”,讓許多幾十年失聯的親人,尋找到了親人。

    1988年7月,郵局收到了一封寄給李先生(化名)的尋親信,信上的地址是思明東路中國照相館。根據黃建發的記憶,思明東路并沒有照相館,于是他找居委會詢問,但居委會里的人都表示不知道。他又輾轉到很多照相館去問,但都沒有消息。后來黃建發想到,大同路有一個照相館的師傅,一問,果然有線索。后來李先生收到了信。李先生原來是臺灣人,1949年之前臺灣出現瘟疫,他來到廈門,之后他在中國照相館當學徒,多次給在臺灣的哥哥寄信,但被告知哥哥已經搬走了,找不到人了。

    再次收到哥哥的音信,李先生已經年近花甲。

    正是因為黃建發的卓越貢獻,他在1989年被評選為全國勞動模范代表。

    責任編輯:周冬

    最新廈門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非遺潤童心”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公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河县| 宜丰县| 桃园县| 施秉县| 无棣县| 荆门市| 闽清县| 民和| 聂拉木县| 高阳县| 开江县| 慈利县| 察隅县| 扎赉特旗| 安顺市| 通化市| 徐闻县| 五莲县| 临桂县| 会东县| 佛山市| 江阴市| 本溪市| 东海县| 巴彦县| 昌江| 启东市| 泸溪县| 金川县| 连南| 白玉县| 沧源| 宁晋县| 商城县| 新平| 比如县| 炎陵县| 利辛县| 故城县| 额敏县| 澄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