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多年前,村民吳富本冒著生命危險搶救了眾多珍貴文物,這些文物現成為東蔡東岳觀申報省級文保的重要條件
四十支簽文句木刻板(部分)
東蔡東岳觀為三進建筑,門樓頗具氣勢
觀音銅像,頭戴金冠,造型奇特
N本報記者 練仁福 毛朝青 文/圖
本報訊 繼江口東岳觀進入省文保單位名錄后,福莆仙東蔡東岳觀也開始啟動省文保的申報工作。昨日記者從東蔡東岳觀管委會獲悉,他們開始對珍藏的眾多宗教文物進行再研究、再整理,適時向文物部門提出省文保單位申請。
觀內珍貴文物眾多
福莆仙東蔡東岳觀位于莆田涵江區江口鎮東樓村東蔡自然村,占地3000平方米。主建筑坐北朝南,從中軸線依次為戲臺、外宮埕、門樓、內宮埕、門廳、天井、中殿、天井、拜亭及主殿,是一處頗為龐大的道教建筑群。
“東蔡東岳觀之所以能聲名遠揚,主要是因為珍藏著宋朝以來的宗教文物。”東蔡東岳觀管委會顧問黃玉樹告訴記者,東岳觀供奉“注生大帝”,主殿中的“注生大帝”就是清代的樟雕貼金神像,“雕工非常的細膩、栩栩如生,至今保存完整。”
黃玉樹介紹說,觀中的五塊木雕“五岳帝”神位牌系宋至元二年(1336)的文物,所描金字至今熠熠生輝。明萬歷的“岱宗天府”、清嘉慶的“贊化調元”、清嘉慶戊辰年(1808)的“日觀恩光”三大匾額,分別出自莆田歷史名人汪懋功、乾隆進士莊允治及佘人杰之手。這三張大匾目前均懸掛于觀中,書法上堪稱一流,雖歷經數百年的變遷,但字跡仍非常清晰。除此之外,東蔡東岳觀還有一尊觀音銅像,觀音神態安詳,背后刻有的文字表明像鑄于嘉慶十四年。兩塊光緒年間制作的四十支簽枝句木刻板,上面是四十首絕妙的古詩七絕。觀里還有清光緒辛卯年(1891)的簽枝筒等古物。
黃玉樹說,觀中有一個清咸豐年間陳學貞鑄題的“注生大帝”銅質印,上刻篆書“東岱岳宗天齊仁圣大帝之寶”十二字,印上有盤龍圓柱印柄,是莆田現在發現的民國前兩枚銅質神印之一。“一個宗教觀廟能有如此之多的文物,應該還是比較少見的。”黃玉樹介紹,除了信眾,每年都有國內外的許多考古學者到觀中來參觀考證。“這些宗教文物對研究莆田宗教發展史應該比較有意義。”
文物險些全部被砸吳富本冒死相護
在江口鎮上還有一座元代古剎——東岳觀,為與東蔡的相區別,稱為江口東岳觀。其實,這兩個東岳觀之間淵源極深,東蔡觀中的珍貴文物原先均為江口東岳觀所保管,70年前差點全部毀于一旦,它們最終得以保存得益于東樓村民吳富本的冒死相護。
黃玉樹介紹,上世紀50年代初,特殊的歷史背景下,江口東岳觀面臨被打砸一空的危險。這時,村里的信眾想到了德高望重的吳富本。吳富本早年投身革命,后又任鄉長,在村民中有著很高的威望。受托后,吳富本帶領家人連續多夜頂著大雨,冒著生命危險從江口東岳觀中,將文物一件一件暗中挑回村中。“那時候誰家藏文物都要被處分,文物到村子里后,大家全都心照不宣,共同守護這個秘密。”
據悉,這些文物在東樓村各家各戶中輪著守護,“谷倉、閣樓、山洞,大家想盡一切辦法來保護。”黃玉樹說,直至上世紀80年代,村民們建起東蔡東岳觀,文物才重見天日。“應該說,最應該感謝的就是吳富本,正是他冒著生命危險把將要付之一炬的這些寶貴文物搬運回村,方有今日東蔡東岳觀的輝煌。”黃玉樹說。
據介紹,1997年東蔡東岳觀被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列為市級文保(與觀前的宋代建筑“紫霞堂”共同申報)。黃玉樹介紹,為了進一步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管委會決定著手省保的申報準備工作。“我們打算邀請省內文物專家對文物再作鑒定,并對相關文物史料作進一步的挖掘整理,希望盡早制作出保護規劃以及申報文本。
責任編輯:林勇慶
-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
女子飯店內從事性交易 嘲笑男子性功能慘遭割2016-10-16
-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 孟加拉國將于明年2月舉行大選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