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莆田新聞
    分享

     

    登瀛高蹺表演扮有多種造型  

    登瀛高蹺表演扮有多種造型  

    登瀛高蹺表演舞獅

    登瀛高蹺表演舞獅

    登瀛高蹺上街表演  

    登瀛高蹺上街表演  

    海峽網9月14日訊(海都記者 洪德木 文/圖)2009年,荔城區黃石鎮的登瀛高蹺被列入了第三批福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日,在黃石鎮舉辦的全民健身踩高蹺表演比賽中,登瀛村的11支高蹺隊伍同臺競技,各顯身手,充分展示了登瀛高蹺的非遺魅力。

    節目加入新元素

    據登瀛高蹺相關負責人林文讀介紹,此次參賽的節目不僅有《抬花轎》、《豬八戒娶媳婦》等傳統高蹺表演節目,也有《娶親》、《打擊搶劫犯》等自編自導自演的接地氣新節目,這些節目構思獨特,表演逼真,在自編自導中加入接地氣的新元素,吸引眾多人觀看。

    記者了解到,在這次比賽中,年紀最大的有60多歲,最小的則僅有11歲。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之所以年紀懸殊,主要是希望通過一代一代的傳承發揚,使登瀛高蹺這一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會失傳。

    據了解,高蹺最早可追溯到上古年代,一些先民為了適應毒蛇、毒蝎、毒露水等惡劣的生存環境,用繩子將長樹杈綁在腿上行走,以防止身體受到傷害,這就是踩高蹺的雛形。

    演出編排有男女之分

    據林文讀介紹,登瀛高蹺最早可上溯到唐朝,其表演形式受唐玄宗時期的唐朝宮廷教坊歌舞影響,同時也雜糅了莆仙戲曲的舞蹈、武術、雜技等民間藝術,動作高超、驚險、幽默,步法奇特,造型夸張,經代代沿襲傳承,不斷完善日臻完美,形成了一套稀有的舞蹈表演形式。

    登瀛高蹺表演隊則成立于上世紀30年代。1934年間,登瀛村的高蹺前輩曾秘密發動群眾,開展抗租、抗捐、抗稅革命活動,并利用高蹺翻墻進入國民黨黃石糧柜、林墩糧倉,開倉分糧給當地貧苦農民。

    發展至今,踩高蹺所使用的高蹺,造型簡單,但選材要講究,必須采用堅硬而有韌性的木質;高蹺的綁腿繩,一般用布制成,既能綁緊又不勒腿腳。而學習登瀛高蹺表演,則要靠體力和平衡力,學員只有吃苦,才能學習高難度的動作。

    踩高蹺的演出編排有男女之分。男人一般出演《龍王嫁女》、《西游記》等節目,動作較為夸張。女人的節目相對會比較多一些,主要表演《葵花舞》、《芒春舞》、《媽祖出巡》、《媽祖回娘家》、《觀音送子》等經典節目。

    責任編輯:陳錦娜

    最新莆田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非遺手作暖人心,金融宣傳入人心--同方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主站蜘蛛池模板: 鄯善县| 哈巴河县| 渭南市| 东阿县| 乡城县| 邯郸市| 清原| 南部县| 德州市| 景德镇市| 桓台县| 青龙| 浦北县| 东城区| 汝阳县| 容城县| 永修县| 石棉县| 谢通门县| 禹州市| 东台市| 桂东县| 江山市| 乌兰浩特市| 喜德县| 翼城县| 昌都县| 临颍县| 喜德县| 博野县| 林州市| 洛扎县| 广河县| 富宁县| 化隆| 抚宁县| 河东区| 桐梓县| 渭南市| 怀安县| 修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