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國內頻道>國內新聞
    分享

    9月,陜西省延安城區以東30公里的薛張流域,滿山披綠,生機盎然。山上種植著闊葉林和針葉林,山腰經營著梯田和蘋果園,山下則是魚塘和大棚。

    “退耕前,流域內全是荒山荒坡。”延安市寶塔區馮莊鄉鄉長楊樹偉感慨道。如今,當地林草覆蓋率已由退耕還林還草前的18%增長到90%以上。

    自1999年啟動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以來,我國加快了國土綠化進程,對改善生態環境、維護國土生態安全發揮了重要作用。退下來田、還以林草,帶來的不僅是綠水青山,更是金山銀山。

    退耕還林還草助“綠”中國版圖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局長張建龍介紹說,1999年以來,全國累計實施退耕還林還草5.08億畝,其中退耕地還林還草1.99億畝、荒山荒地造林2.63億畝、封山育林0.46億畝。

    他說,通過一“退”一“還”,工程區生態修復明顯加快,林草植被大幅度增加,森林覆蓋率平均提高4個多百分點,一些地區提高十幾個甚至幾十個百分點,生態面貌大為改觀。

    在陜西,延安市累計退耕還林1077萬畝,森林覆蓋率提高19個百分點。昔日“山是和尚頭、水是黃泥溝”的黃土高坡,如今變成了山川秀美的“好江南”,實現了山川大地由黃變綠的歷史性轉變,成為全國退耕還林還草和生態建設的成功樣本。

    在貴州,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對近年來全省森林覆蓋率每年提高1個百分點發揮了重要作用,扭轉了治理區生態惡化的趨勢。

    張建龍說,20年來,退耕還林還草工程造林面積占我國重點工程造林總面積的40%,目前成林面積近4億畝,超過全國人工林保存面積的三分之一。

    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更健康

    在復雜的生態系統中,林業在維護國土安全和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中占有基礎地位。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認識到,山水林田湖是一個生命共同體,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

    國家林草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退耕還林還草每年在保水固土、防風固沙、固碳釋氧等方面產生的生態效益總價值達1.38萬億元,涵養的水源相當于三峽水庫的最大蓄水量,減少的土壤氮、磷、鉀和有機質流失量相當于我國年化肥施用量的四成多。

    近年來,全國荒漠化和沙化面積呈現“雙減少”、程度呈現“雙減輕”,退耕還林還草起到了重要作用。第三次全國石漠化監測結果顯示,2011至2016年,我國石漠化面積年均縮減3.45%,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主的人工造林種草和植被保護貢獻率達65%。

    長江水利委員會的專家認為,長江上游退耕還林等水土保持措施,以及控制性水利工程的興建是長江輸沙量減少的主要原因。

    專家表示,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工程,把生態承受力弱、不適宜耕種的地退下來,種上樹和草,是從源頭上防治水土流失、減少自然災害、固碳增匯和應對氣候變化的重要措施,有利于推動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健康發展。

    助力脫貧攻堅讓農民更富裕

    “2016年以來,我把5.4畝退耕地都種上了芒果,去年掛果就賣了1500多元,3年領到補助資金6400元。”不久前,53歲的云南省龍陵縣勐糯鎮溝心寨村村民楊滿招一邊做著家務一邊說,種經濟林果既綠化了荒山荒地,又增加了老百姓的經濟收入。“下一步,我準備在林下再養些雞!”

    2005年以來,勐糯鎮共實施退耕還林5151畝,其中種植核桃912畝、芒果1239畝、澳洲堅果3000畝。勐糯鎮林業站負責人李家有介紹,當地通過退耕還林項目發展特色林果種植,還帶動全鎮4個農村社區、2個村委會發展經濟林2萬多畝。

    農民群眾是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建設者,也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全國4100萬農戶參與實施退耕還林,1.58億農民直接受益,經濟收入明顯增加。截至2018年,退耕農戶戶均累計獲得國家補助資金近9000元。退耕后農民增收渠道不斷拓寬,后續產業增加了經營性收入,林地流轉增加了財產性收入,外出務工增加了工資性收入。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區大多是貧困地區,工程的扶貧作用日益顯現。據國家林草局對100個退耕還林還草樣本縣的監測,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對建檔立卡貧困戶的覆蓋率達18.7%。2016至2018年,全國共安排集中連片特殊困難地區有關縣和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退耕還林還草任務2946.6萬畝,占三年退耕還林總任務的近四分之三。

    退耕還林還草工程的實施,也極大促進了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為實現農業可持續發展開辟了新途徑。通過優化土地利用結構,促進農業結構由以糧為主向多種經營轉變,糧食生產由廣種薄收向精耕細作轉變,許多地方走出了“越窮越墾,越墾越窮”的惡性循環,實現了地減糧增、林茂糧豐。

    同時,各地依托退耕還林還草培育的綠色資源,大力發展森林旅游、鄉村旅游、休閑采摘等新型業態,綠水青山正在變成老百姓的金山銀山。

    責任編輯:莊婷婷

    相關閱讀
    關鍵詞: 退耕還林還草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非遺潤童心”福建省少年兒童圖書館公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济阳县| 新绛县| 南宁市| 西安市| 垦利县| 万安县| 乐至县| 祁阳县| 黄平县| 襄城县| 扎兰屯市| 麦盖提县| 布尔津县| 富锦市| 万全县| 阳城县| 平舆县| 防城港市| 临漳县| 沙河市| 寿宁县| 镇赉县| 宝清县| 张家口市| 湟源县| 通江县| 武宁县| 南木林县| 苍梧县| 日喀则市| 滦平县| 雅江县| 嘉峪关市| 乌拉特中旗| 义乌市| 虞城县| 安塞县| 广宗县| 涞源县| 宜良县| 瓦房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