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三個節氣:立秋。
我國古人將立秋分為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降,三候寒蟬鳴。早晚的風,有了幾分涼意;清晨開始,有霧氣產生;樹上的寒蟬,鳴叫不停,這也是感知秋意漸起的典型物候。而蟬,是我國古代重要的文化意象,不僅是立秋,夏至節氣二候的“蜩始鳴”,說的也是蟬。
立秋時節,一起來領略文物中的節氣之美。
心形尖口、圓眼、三角身體,這件珍藏在山西博物院青銅分館的商代晚期青銅禮器邑鼎,腹部裝飾著多個三角形的蟬紋;而這件出土于山西絳縣橫水倗國墓地的西周青銅器倗姬盤,兩側對稱分布著一圈蟬紋。
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副研究員 楊勇偉:蟬紋裝飾不僅體現了當時人們對自然界的敬畏和崇拜,也展示了工匠們高超的雕刻技藝和藝術創造力,承載了古人賦予蟬的高潔寓意,是精神追求的藝術化表達。
自商周時期起,蟬便被古人觀察并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形象廣泛出現在各類文物之上。而蟬也因其特殊的自然秉性,博得了歷代文人墨客的喜愛,成為眾多文學作品詠嘆的對象。
白居易在《立秋日曲江憶元九》中思念友人:“故人千萬里,新蟬三兩聲。”
唐代虞世南說蟬:“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三國時期曹植的《蟬賦》贊嘆它:“實澹泊而寡欲兮,獨怡樂而長吟。”
西晉陸云在《寒蟬賦》中賦予蟬“文、清、廉、儉、信”等美好德行。
蟬的意象還反映了古人對生命的看法,山西博物院收藏了多件出土于晉獻侯夫人墓的西周玉蟬,雕刻技法簡潔,寥寥幾刀表現出蟬翼的輕盈。
山西博物院藏品研究部副研究員 楊勇偉:蟬的生命歷程比較獨特,它從幼蟲到成蟲,需要經歷一次蛻變,這種蛻變在古人眼中被視為一種神奇的重生過程,象征著生命的延續和輪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蟬的意象經歷了從自然觀察到文化象征的升華過程,這種由物及理的認知過程,正是中華傳統文化智慧的生動體現。
責任編輯:趙睿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貼秋膘”≠大吃大喝,立秋進補“四不吃”2025-08-07
- 立秋:魚躍蝦肥待開漁 高溫臺風仍相隨2025-08-07
- 今日立秋 廈門“雨神”遠離 暑氣更盛2025-08-07
- 最新國內新聞 頻道推薦
-
銘記歷史 緬懷先烈丨廣東:沿東縱足跡看鄉村2025-08-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