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沒有言語時他的思維方式充滿復雜性,在孩子7~8歲以前不能以成人的教導方式教育他,如果成人教他繪畫,看起來他會比別的孩子畫得更像,但這是人類生成的文化模型,他會失去創造性。如果你希望孩子成為一個偉大的演奏家,而不是音樂家,經常給孩子聽音樂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希望他成為一個有創造性的音樂家而不是演奏家的話,那就不一樣了,人類的音樂充滿一種節律,我們音樂的模型是do re mi fa so la si do,我們的音樂結構永遠是以這個為中心的結構體系,但是大自然的聲音不是音律的結構,音律是人類模仿自然結構的一個象征性的逼近產物,所以海濤永遠是不可演奏的。如果一個孩子在2歲以前飽受了do re mi fa so la si do的音樂刺激,結果是他對其他的音樂就失去了感受力。西方的研究已經證明,孩子出生后,他的大腦中每個細胞都在待命,大腦有幾十億的神經細胞,它要處理的是復雜信息,大腦細胞對差異敏感,對一致性信息不敏感。
我們在研究兒童孤獨癥時發現,兒童孤獨癥是因為他沒有分類和抽象的能力,他會把每種花當成獨立的花來記憶,而不會把月季、玫瑰當成一種花來記憶,這就是2歲以前孩子的智力類型,他們的每個細胞都在原地待命,當任何細胞對某一種差異產生了反應,它終身都會對這個差異產生反應,不再對其他信息進行反應,因為大腦的交流是無序的,是信息流的交流。
我們在進行兒童神經活動研究時發現,他們的大腦細胞全是充血和活動著的,但是一個成年人3/4的腦細胞不會活動,已經沒有功能了,它們不需要活動。英國科學家做的實驗是,給一個10個月大的男孩玩一張黃色卡片,然后用計算機模擬和這個黃色卡片相近顏色的卡片,它們之間色差最小的時候只有兩個。成人的肉眼根本辨別不出來,我們看到的是一堆顏色完全一樣的卡片。但是這個孩子會非常輕松地把他經常玩的卡片拿出來 他可以辨別所有色差。想想看,這難道不就是天生的畫家?天生的畫家言語都很遲鈍,為什么?因為他不是言語思維,他用得更多的是視覺思維、圖像思維、直覺思維,所以他保護了他的感覺。
音樂也一樣,兒童在自然中受到音樂刺激,獲得的音樂模型是復雜的,例如樹葉的聲音很難用所有的音樂器械表現出來,又如鳥的叫聲,雖然可以用二胡來模仿,但是和真正的鳥鳴比起來很蒼白。如果你希望孩子在音樂上有較高的建樹,千萬要減少人類音樂對他的過度刺激,這給他帶來的是大量的音樂感應細胞不再生動、波折,他最終失去了一個創作性的要素,他沒法從自然中提取創造出全新音樂的能力,他只能把別人的音樂拿過來編成自己的音樂,但是這個音樂沒有創造性。能夠把人類文化推向前進的人是可以自由地對自然要素和人類音樂要素進行整合和創新的人。這種孩子至少在小時候要受到飽滿的自然音樂刺激,包括聽深層次的聲音。據說10個月前的孩子可以聽到空間中的聲音,只是由于我們在學習言語 時,我們的言語發展會限制孩子對知覺的理解。過去我們是通過感覺理解,通過右腦為主導 的理解,現在是左腦的理解?,F在我們是用能量的言語來解釋物體,不是像過去用物質或者物體來解釋物體,當我們用能量來解釋物體時,物理學變軟了,整個自然科學都變軟了。我 們所有的科學技術都在迅速地改變,但是我們課本還沒有改變,我們某些主流的知識點沒有改變,如果讓我們的孩子在未來一二十年成為佼佼者,父母從現在要開始改變,不然知識改 變了,我們就落后了。
人自然的天賦才能有四方面:色彩、結構、音樂和記憶。只有在這四個方面突出叫天才,清華大學的博士不叫天才,那是靠學習得來的。而孩子在這四個方面很棒的,才是有天賦的能力。想讓孩子成為天才,就不要破壞這些天賦的能力。
想想看,如果一個孩子從小生在未分類和言語化的世界里,他后來進入理性世界,這兩個世界是并存的。在他的內心,這兩個世界會互相調和、影響、補充和發展。這樣不僅對他的右腦有益,對他的左腦也是有益的。
現在科學發達的國家認為,右腦不夠飽滿的孩子,是終生會有情緒干擾的。因為右腦決定情緒,右腦飽滿的人,情緒穩定性要高。我們太重視左腦的理性發展,太重視思辨了。孩子從小就被灌輸理性,讓他知道對錯好壞,讓他用線性的方式去思考這個世界,結果是右腦沒有機會得到飽滿的發展。所以中國人容易產生情緒障礙。而像俄羅斯、德國、英國、法國,普遍認為他們是集體藝術水平比較高的國家。所以相對來講,他們卷入情緒問題要少得多。
3~7歲是右腦高度發展的階段,這個階段的兒童所有的行為都是學習,包括他的游戲。在心理發展方面,我們一直主張孩子應以游戲為主導的方式學習,而不是以坐著板凳規規矩矩的方式學習。但是,千萬不要在孩子7歲以前過度刺激他的文字能力,我們的言語在提前,過去我們以為2歲半是言語發展的高峰期,鼓勵孩子說話,但是不一定要鼓勵他認字,這是現代對兒童智力發展的觀念。認字是什么?我們給孩子講這是花、蘋果之類的語言信息,當孩子沒有一個中間的思維過程替代物“文字”時,他的思維過程是以實體方式、以圖形方式完成的。比如說我們談到蘋果,孩子對蘋果的理解沒有“apple”這個中間物,他可以直接演繹到蘋果的本體、圖形的個體化。當兒童學會英文字母時,他的大腦不再反應蘋果這個物體,只是反應apple這些字母,對字母的反應是幾個細胞就可以了,而對蘋果的反應要幾十個細胞來完成。以右腦發展為主導的階段時,7歲以前言語會刺激左腦發展,言語在左腦區域,是人類文化、人類科學、智力發展的產物。為什么左腦發展遲?因為它的細胞比較新,心臟細胞有幾十億年,左腦皮層細胞發展只有幾千萬年,人類從原始人到現代人只有幾千萬年,右腦的細胞比左腦古老是因為很多動物有右腦的神經結構。在這段時間,可以發展言語,但是盡量不要發展文字。
孩子什么時候接觸文字呢?在7歲以后。此時他的左腦開始發育,7~11歲是左右腦共同發展期,這時候右腦越來越飽滿,左腦開始欣欣向榮,他可以認識大量的文字并將其歸類,7歲以后的孩子遵守規則變容易了,但讓7歲以前的孩子做到這點很難。在左腦沒有形成的時候,用理性科學教導孩子是困難的。孩子11~15歲時右腦幾乎發展飽滿,右腦的發展特征和左腦不同,右腦發展不能用分類、系統、完整的文化去刺激,要用散亂的、片斷的、零散的、邊緣化的、非中心的、非系統的方式去刺激。右腦不是學習而是刺激,任何知識需要有未分類的方式去引進才能保障右腦飽滿地成長,左腦是我們人類進行分類或者進行歸納抽象的大囊。
現在有一種觀念認為,過早刺激左腦可能會使右腦不能飽滿發展,從心理學講,真正讓人類痛苦,產生神經癥的不是我們沒有理性,而是我們理性過強,用右腦感覺事件能力不夠,左腦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事件的能力過強。為什么那么多人有壓力和痛苦?這來源于右腦和左腦的發展不夠匹配,右腦沒有得到充分的發展機會,我們過早地刺激了左腦的發展,我們教給兒童的文化是成型的,像老爺爺講故事要從頭到尾,這個從頭講到尾就需要左腦來理解,但是如果是一個片斷、零散的講授,右腦就可以勝任,不需要左腦過早開發。人類的科學是以左腦為主來發展的,但是人類的生活,人類的幸福感、自尊、人類在現實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腦來完成的,不是靠左腦。心理學恰好是研究人類右腦出了什么錯誤,很多人因為學習不好自殺,很多人娶不到太太、生活不幸福,為什么?因為他沒有形成和人類打交道的能力,他的右腦沒有形成飽滿狀態。
15歲以后是左腦的高速發展期。這個時期每個人都喜歡模型,喜歡推理,孩子學數學、物理學變得非常輕松。為什么在中學有物理學,是因為兒童已經受到大量存在的物理現象的飽滿刺激,可以開始歸納、分類和邏輯理解了。如果一個孩子只待在家里或者一個相對狹小的生活環境里,學習物理學就會更困難。舉個例子,從小喜歡看星星、觀星象的孩子長大后學習天體物理學就輕松快樂很多。要讓孩子在中學階段能夠愉悅地學習,關鍵就是在15歲以前讓他能夠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并能在自己的興趣引導下做一些工作。我在深圳“市民大講堂”專門講過家長如何讓這個時期的孩子喜歡學習,關鍵是孩子5~15歲之間是否在學習知識的行為中獲得快感和很大的優勢感。
我個人認為整個小學不是為了獲取知識,只是為了讓孩子喜歡學習、習慣學校環境,以及增進在同齡群體中的相處能力。把學習當成一種愉悅和喜好是這個時期家長特別要在意的,如果從小在學習中得不到快樂,那么學習的動力會變得很弱。中學其實也不是獲取知識的階段,而是孩子如何建立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的時候,整個6年中學,孩子都要在現存的、一致性、簡單的教育方式中發展一套自我適應和獲益的獨立學習方式,有了這樣的學習方式孩子才會終生受益,讀不讀大學孩子都會成為一個擁有豐富知識的人。大學才是孩子真正獲取知識系統的時候,有了學習的愉悅感,有了獨有的有效學習方法,那么在大學這樣一個擁有知名教授、圖書館、研究氛圍、精英人才的地方,孩子會迅速成為一個知識性的人才。
所以,小學生的家長要關注孩子的學習感受,不要那么強調成績,中學生的家長要關注孩子如何習得有效的學習方法并增進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績排名是比較好的做法。不要擔心孩子會因此學習不好,強調成績和學習內容是老師和學校的工作,家長要成為一種現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補償系統,學校不關注的家長就要關注,這樣孩子在學習的壓力下不至于產生厭學的心理。
16歲以后人類的智力結構差不多形成了,高中生多半顯現出自己的學習特色,無一例外,只有會學習的孩子才能進入好的高中,也只有能在學習中感覺良好的孩子才可能會學習。家長有時要用這樣的思維思考:如果你不是一個在知識獲取上成功的人,那么你越起勁地教育孩子結果越糟,他只會越來越像你。把學習的責任交還給自己的孩子,可能才是家長最聰明的做法。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