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6月末,福建(不含廈門)綠色信貸余額9994.88億元,比年初增長12.29%,2022—2024年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8.52%。綠色信貸占各項貸款的比重為14.64%,較2022年末提高6.61個百分點。
加強監管前瞻引領,激發綠色金融改革活力
繪好政策部署“一張圖”。將綠色信貸納入服務實體經濟質效監測評價范疇,引導銀行保險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低碳、環保、節能、降耗等領域支持力度。印發《福建普惠金融與綠色金融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在全國范圍內首次明確了綠色普惠金融口徑和內涵,形成綠色普惠金融發展合力。實現多元共治“一盤棋”。依托“金服云”搭建綠色金融共享平臺,發布綠色金融產品,促進銀保企精準對接。會同生態環境部門,建立企業環保信用動態評價共享機制,聯合懲戒環境和安全生產違法違規企業,限制授信融資。織密宣傳服務“一張網”。組建綠色金融專家服務團,向相關行業主管部門、企業宣傳綠色金融政策和產品,促進金融政策進政府機關大院、進企業,提升綠色金融政策的社會影響力,引導企業規范投融資行為。培育示范帶動“一串果”。深入推進三明、南平省級綠色金融改革創新試驗區建設,持續探索具有轄區特色亮點的服務模式。
完善平臺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綠色金融服務能力
搭平臺,資源“數字化”匯聚。聯合省生態環境廳在企業環境信用評價服務平臺“親清平臺”上新增金融模塊,為銀行業機構提供企業環境信用動態評價結果查詢和環境信用應約評價,提高對企業環境信用風險的識別能力。在金服云平臺搭建氣候投融資專區,打造匯聚各類減緩、適應氣候相關項目信息的平臺,實現產融對接渠道暢通。上平臺,供需“精準化”對接。引導銀行業機構積極入駐各類平臺,為平臺創設專屬信貸產品。銀行業機構依托“親清平臺”積極開發以環境信用評價為核心的“1+N”金融產品,結合企業環境信用評價等級,對客戶風險進行分類管理和動態評估,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用平臺,服務“常態化”跟進。進一步深化環境信用評價結果應用,將“親清平臺”企業環境信用等級作為評估企業環境風險的重要依據,嵌入授信調查、審查、審批、合同管理、貸后管理全流程,實施差異化信貸政策,助力企業高質量發展。
助力綠色產業前瞻布局,挖掘綠色金融發展潛力
一是融合賦能,推動綠色金融向普惠領域延伸發展。引導綠色金融資源配置到“三農”、小微企業、縣域經濟、大眾綠色消費等具有綠色發展潛力和帶動效應的領域,提升綠色普惠金融的覆蓋廣度、服務精度和支持力度。截至目前,轄區綠色普惠貸款余額超200億元。
二是協同賦勢,持續加大綠色建筑支持力度。聯合省住房城鄉建設廳、市場監管局等部門制定《關于產融合作推進綠色建筑發展的通知》,明確前置綠色建筑貸款認定流程,為市場主體減負,并搭建綠色星級建筑、綠色建材認證企業清單定期推送機制,促進建筑、建材行業綠色轉型。
三是政策賦力,推動能源集約節約高效利用。優化固定資產貸款調查與審查要求,鼓勵以項目備案手續、設備采購憑證等材料作為審查要件,簡化立項批復材料。支持銀行業機構對接“福建省重點用能單位能耗在線監測平臺”、國家碳計量中心(福建),建立健全碳足跡管理體系,推廣運用“碳效益掛鉤貸款”“能效掛鉤貸款”等產品。
助推價值實現,彰顯綠色金融生態魅力
支持儲備林建設,讓荒山穿上“綠衣裝”。
在南平,采用“以存量促增量”的現金流建設方案,為財政部示范PPP項目——南平國家儲備林質量精準提升工程授信170億元,累計發放貸款近60億元。
在漳州,實現省內首個沿海縣區國家儲備林項目——云霄國家儲備林項目授信9億元,通過政府統一流轉收儲、鼓勵林農入股管理的方式,破解生態保護與林農處置權矛盾。盤活生態價值,讓林農挑起“金扁擔”。推動深度對接林票2.0。
在三明,創新“林票+擔保基金”“林票+抵押”等“林票+X”模式,推廣排污權、碳排放權、用水權、用能權等四類環境權益融資,實現品種全覆蓋,打通生態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的通道;提高資源利用率,讓林下開出“致富花”。
責任編輯:莊婷婷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