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深入推進“兩網融合”
公交“圍”著地鐵轉 “混搭出行”更便捷
地鐵接駁28號專線由鳳凰池地鐵站直達福州軟件園。記者 石美祥 攝
早晨7點,地鐵2號線洪灣站閘機口人潮涌動。上班族林女士刷卡出站后,步行50多米便坐上等候在“洪灣地鐵站”公交站的100路公交車,“出地鐵站就是公交站,太方便了”。
這是福州深入推進公交地鐵“兩網融合”的縮影。記者走訪發現,為解決市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難題、提升換乘體驗,福州交通運輸部門通過車型動態調配、站點空間融合、時刻智能對齊三大創新舉措,將“換乘難”痛點轉化為“無縫感”體驗。
車型動態調配:
車廂隨客流“伸縮”
5日交通早高峰時段,一輛“地鐵接駁5號專線”中巴駛入公交橘園洲港灣站,等候在此的上班族有序上車。
“這條專線連接智能產業園,園區職工從地鐵桔園洲站下車,坐上專線就能直達園區門口,每次早高峰時段人特別多。”司機林師傅說,為緩解通勤壓力,該線路采取“變距調度”的運營模式,平峰期采用微公交,早晚高峰時段則調整為中巴,精準匹配實時客流和地鐵時刻表,“車廂不擠了,乘客的通勤體驗更好,我們的壓力也減少了。”
十分鐘后,中巴停靠智能產業園“三環路縱一路口站”,但職工靚靚并不著急下車。她告訴記者,專線在智能產業園D區站中部設置了招手即停站,“我的公司在兩個站點中間,現在車輛招手即停、響鈴停靠,每次都能少走一段路”。
園區運營部負責人江女士表示,推行“大小混搭”模式后,員工普遍反映不錯,既滿足了高峰期集中出行需求,又節約了公共資源和公交運營成本。
站點空間融合:
出地鐵站就可換乘
在地鐵2號線洪灣站,市民洪先生向記者分享了他的早高峰攻略:從位于南門兜附近的家中出發,先在地鐵南門兜站搭乘2號線到達洪灣站,然后在洪灣地鐵站公交停靠點換乘100路,全程僅需約30分鐘便可到達位于橘園創意廣場的單位,與開車上班相比,通勤時間大幅縮短。
記者實地測試,從洪灣站D出口刷卡出站后,步行1分鐘即可抵達洪灣地鐵站公交停靠點。在這里,地鐵與公交實現“同名、同點”精準銜接,不僅名字一致,位置上也幾乎無偏移,導航輸入時不會出現混淆跳轉。“走幾步就上車,還不用擔心名字不一樣找不到地方。”乘客吳女士說,換乘體驗的流暢感明顯提升。
以洪灣站為圓心,約1公里內可覆蓋金山橘園洲工業園、德藝工業園、福州四中桔園洲中學等高頻通勤點,并通過多條通勤快線和接駁專線串聯起住宅區與核心產業帶,提高通勤效率。
福州市交通運輸部門表示,近年來,交通運輸部門通過新增和遷改公交站點、優化停靠點等一系列措施,提升公鐵換乘便利度,將地鐵站打造成集多種交通方式于一體的“微樞紐”。
優化后,主城區地鐵站百米范圍內公交站點覆蓋率從69%提升至77.8%、50米范圍內覆蓋率從51.8%提升至57%,這兩個距離對應著市民的換乘步行時間分別為30秒、一分鐘。
時刻智能對齊:
地鐵一到即乘公交
5日,在早高峰的鳳凰池地鐵站,記者見證了一場精準接力:8時15分,一批乘客從地鐵站B出口走出,步行百米到達前方的福大北門公交站;8時20分,地鐵接駁28號專線滿載乘客駛向福州軟件園。“每天早高峰,有5趟接駁專線通往軟件園。有了地鐵和接駁專線,我的通勤時間從一個半小時壓縮至約50分鐘,幸福感更強。”家住晉安的軟件園職工小黃說。
“我們的調度系統接入地鐵實時到站數據,高峰期公交發車與地鐵到站保持同步,一般乘客等待5分鐘內即可發車。”閩運福州公交技術負責人說。
福州軟件園管委會工作人員介紹,以前,園區周邊雖然布設了10多條公交線路,但集中于銅盤路主線,且常規班次與“朝九晚五”高峰模式錯位,車輛停靠遠離人流密集區,線路雖多卻起不到關鍵作用。交通運輸部門根據園區通勤特點,開通了分別從福大、屏山地鐵站直達軟件園的接駁專線,早晚高峰時段提前在園區待命,并和地鐵運營時間無縫接駁,實現“出站即上車、離園有車候”。
目前,交通運輸部門將地鐵運營時刻表接入各公交企業的調度平臺,推動“地鐵一到即乘公交”的無縫接駁模式在40條公交線路上應用,乘客出站后3~5分鐘內可接駁公交。9號、14號等接駁專線還采取高峰快線、通勤快線等運營模式,只在通勤時段或高峰期固定時間開行,實現運力和客流的精準匹配。
記者了解到,福州已累計開通27條地鐵接駁專線和12條通勤快線。其中,3號、8號、17號、23號專線月均客流超3萬人次。優化后的“雙地鐵接駁線”23號專線串聯大型社區、商圈、學校、醫院,日均客流約2000人次,成為“流量擔當”。
家住晉安區登云山莊的江阿姨感嘆道:“這一片原本沒公交,以前居民大多徒步或開私家車出行,接駁9號專線開通后,搭乘公交就能到達地鐵4號線三角池站,極大方便了登云四季、登云山莊以及泰康養老院的住戶,我們老人家出門逛街買菜方便多了,出行半徑也大了。”
靈活調配的車身、統一精準的站名、秒級響應的接駁……這些微觀場景的疊加,正讓“公交優先”從口號變成市民切身感受的便捷與高效。江阿姨的感嘆,折射出“兩網融合”的人文價值——對每一份平凡歸途的全力以赴。
□記者手記
從“漫天撒網”到“量體裁衣”
換乘一直是公共交通的薄弱環節,換乘距離長、銜接慢、體驗差,是不少通勤者遇到的難題。細看福州的地鐵公交接駁實踐,真正帶來改善的,并非線路擴張,而是系統間的細節打通——車型調度更合理、站點銜接更緊湊、發車時刻更貼近實際需求……每一處微調,都是對換乘機制的持續優化。它精準刺破了以往公交規劃“重線路輕銜接、重運力輕效率、重建設輕運營”的思維定式,通過精準的數據支撐、精準的資源調度、精準的部門協同,告別“漫天撒網”的粗放,轉向“量體裁衣”的細膩。
站臺縮短的10米路、候車節省的1分鐘、車型調整后不用擠公交的“松弛感”,這些累積起來就是市民通勤路上實實在在的幸福感提升。這份“精準”之力,不僅為城市出行注入溫度,也為治理現代化刻下清晰刻度。
(記者 朱榕 宋亦敏)
責任編輯:趙睿
- 福州市屬學校近600名新教師崗前培訓2025-08-06
- 以租代買 “租經濟”在榕升溫2025-08-06
- 大反轉!福州馬上37℃!持續到周末!2025-08-06
- 福州市救助站用關愛化解親子矛盾 出走少年牽手父親歸家2025-08-06
- 2024年“基礎教育精品課”活動獲獎單位公布 福州這些學校入選2025-08-05
- 第十三屆海峽青年薈·第三屆兩岸融合特教人才研學營在福州開營2025-08-05
- 臺灣青年在閩研學追尋歷史文脈與創新熱土2025-08-05
- 福州夏夜好去處!中國船政文化園區等你來!2025-08-05
- 福州市海洋金融產業鏈黨委正式成立2025-08-05
- 今日提防午后對流 7日起福州高溫上線2025-08-05
- 最新福州新聞 頻道推薦
-
江上圖·首府會所暨“藝術福州”首屆當代藝術2025-08-06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登錄| 注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