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福州新聞
    分享

    7日,隨著最后一輛大巴載著兩岸青年駛出海峽青年交流營地的大門,前幾日的熱鬧歸于平靜。而營地中共同生活的一幕幕、彼此靠近的一點一滴,將長留大家心中。

    與其說他們帶走了一段難忘的旅程,不如說,他們留下了許多可貴的記憶與故事——家鄉的風味、新朋友的笑臉、對未來的憧憬。

    7天時間,他們帶來了什么?又改變了什么?記者在營地里找到答案。

    海峽青年交流營地觀察:7天時間,他們帶來了什么?

    兩岸青年在海青營地體驗非遺技藝。記者 原浩 攝

    帶來家鄉特產

    每一次相遇,總少不了味蕾的交流。家鄉風物與特產不僅是海青薈最受歡迎的見面禮,也成為彼此了解的“破冰船”,讓對話中的“家鄉”更加具體。

    福州參加海青薈前,臺青林捷妤就已經想好要和新朋友們分享什么,“本來想帶一個當地特色的紀念品,后來覺得紀念品太現代了,也無法分享,所以就帶來當地傳統的零食”。

    裝著椒鹽芋仔餅、蒜香豌豆餅、鹽酥冬筍餅的“澎湃包”,和大陸“老婆餅”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太陽餅”……這些林捷妤就算行李箱塞得滿滿當當也要放進去的臺中古早風味零食,成了她介紹家鄉的重要契機。

    當地特色零食往往是記憶的承載。有人帶來辣中帶甜還有醬油香的大溪豆干,這曾是他高中時最愛的零食,下課一定要咬上一口;有人帶來形似豬腳、口感酥香的豬腳貢糖,這是他兒時記憶里最深刻的味道,承載著和家人團聚的美好……通過零食,臺青們與新結交的大陸朋友分享家鄉風味,也在描述中將大陸青年的思緒帶到海峽對岸。

    來自南京的付爍畦帶來的是南京市紅山森林動物園的白臉僧面猴掛件,它曾因為全身黑毛但臉部白毛而走紅網絡。“我覺得它很可愛,而且讓人印象深刻。”付爍畦說,選擇白臉僧面猴掛件是因為它能更快拉近年輕人之間的距離,希望臺灣青年朋友能夠因為它而對南京留下好印象。

    帶來友情鏈接

    在海峽青年交流營地,記者見到許多熟悉的面孔,他們是海青薈的“常客”。這一次,他們不僅自己來了,還帶來更多新朋友。

    臺灣青年趙天愷就是其中之一。作為第四次參加兩岸大學生領袖營的“資深學員”,他得知今年海青薈舉辦的消息后,第一時間在自己運營的臺灣社群媒體上發布消息,自發宣傳活動。他還把往屆海青薈的回憶視頻置頂在主頁。“我們一起吃、一起住,是最自然的交流方式。”

    6年間5次參加海青薈的林彥良,從本科生成長為博士生,也從一名社團長成長為學生會會長,他的親身經歷成了海青薈“最佳宣傳窗口”。這次,他帶動50多名臺灣青年一同前來,還在宿舍里為剛滿18歲的學弟辦了一場特別的生日派對。“每一次交流,都有不一樣的體會。大陸同學的陪伴讓我在學術和領導力上收獲很多,也讓我想帶更多人過來看一看。”林彥良說。

    臺灣跳繩教練劉文雄則帶來另一種“節奏”。這次他特地帶12名學生來參加海青薈的跳繩比賽,其中有幾名學生是第一次來大陸,“我經常來這邊比賽,也想讓我的學生看看這邊的水平、感受這邊的氛圍。我們之間不只是比賽,更是互相學習,互相成長”。跳繩訓練場上,劉文雄一邊指導學生熱身,一邊與大陸選手交流動作要領。跳躍之間,是彼此理解與信任的節拍。

    帶來心中期許

    臺灣青年跨海而來,他們并不是對大陸一無所知。他們或帶著從社交媒體上獲取的印象,或帶著口口相傳的家族記憶。他們對這片土地既熟悉又陌生、既好奇又期待,在抵達的那一刻,就開啟了一場有關了解、理解與認同的旅程。

    這次是臺灣青年劉秉舜時隔15年再次來到大陸。他在社交媒體上聽《跳樓機》《科目三》等大陸熱門舞曲,也在手機上看《凡人修仙傳》《斗破蒼穹》等大陸原創動漫。但當他站在福州的街頭,看到古色古香的建筑、嘗到地道香濃的小吃,才發現手機那一端的世界有了真實的溫度。

    “這是我昨天買的金箍棒。”劉秉舜興奮地向記者展示剛入手的《黑神話:悟空》同款玩具。作為這款游戲的忠實玩家,他毫不猶豫地買下它,“我要帶回臺灣,和朋友們分享我在這邊的見聞與驚喜”。在他眼中,這次海青薈不只是一次交流,更是一次重新認識大陸、靠近彼此的機會。

    有了交往交流,友情便自然生長。來營地不到兩天,臺灣青年郭姵妏就與大陸室友馬雨晴形影不離,一個做手工,另一個在旁觀看,像多年的朋友。“我們晚上徹夜聊天,聊文化、聊課程、聊未來的工作,聊到最后才發現,我們的煩惱和快樂其實都一樣。”郭姵妏說。

    血脈的牽引則更為深沉。海峽青年連心匯現場,林彥辰、林冠廷兄弟倆帶著爺爺留存的半張族譜回到福建莆田尋根的故事,讓兩岸青少年深受感動。來自臺灣的劉凱月覺得,這樣的故事也許會發生在自己身上。

    “也許我們的祖先就來自這里。”在晉江梧林村,面對一幢幢古樸民居,劉凱月默默思忖。她的祖先在明清時就從晉江遷居臺灣,家人一直說他們的根在這里。如今,站在這片土地上,她突然有了一種從未體驗過的情感,“在臺灣,我家所在的路就叫晉江路。這名字我從小聽到大,到了這里,竟有一種回家的感覺”。

    從美食到友情、從交流到共鳴,7天的時間里,兩岸青年在交流中找到共鳴、在交往中看見彼此。他們帶來的,不只是特產、故事和祝福,更是一種勇敢靠近的姿態、一種融合未來的方向。(記者 唐蔚嬙 馮雪珠)

    責任編輯:趙睿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洞县| 阿尔山市| 盖州市| 鞍山市| 苏州市| 叶城县| 德令哈市| 青浦区| 永丰县| 商水县| 湟中县| 河西区| 南充市| 明水县| 丹棱县| 安阳县| 阿荣旗| 晋中市| 天柱县| 邹平县| 科尔| 临汾市| 上林县| 安溪县| 遂溪县| 临湘市| 涡阳县| 阳山县| 娱乐| 泗水县| 新乐市| 龙游县| 阿克苏市| 丽水市| 乐昌市| 高清| 启东市| 敖汉旗| 忻州市| 高碑店市| 靖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