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 <button id="iwcyi"><input id="iwcyi"></input></button>
    <strike id="iwcyi"><acronym id="iwcyi"></acronym></strike>
    <sup id="iwcyi"><tbody id="iwcyi"></tbody></sup>
    <rt id="iwcyi"></rt>
    您現在的位置:海峽網>新聞中心>福建頻道>南平新聞
    分享

    小工坊里的大振興——邵武市37家振興工坊助農戶、村集體增收

    客商在邵武市沿山鎮“閩贛食用菌”振興工坊內購買竹蓀并過磅稱重。

    東南網8月7日報道(福建日報見習記者 王玥明 通訊員 王曉云 文/圖)夏日炎炎,邵武市洪墩鎮“紅東”振興工坊內,20余名村民圍坐桌前,指尖翻飛間,一顆顆圣誕球便綴上了金色的穗子。今年6月,洪墩鎮摸清閑置資產,引進鴻貿工藝品公司,將河坊村的閑置禮堂改造成圣誕球生產車間,讓村民在家門口就實現了就業。

    像這樣的振興工坊,全市有37家,共吸納了1034名村民就業。據了解,今年以來,當地發展來料加工、定向招工、電商直播、農旅融合、品牌帶動等6類振興工坊,立足本地資源稟賦,多渠道幫助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帶動村集體增收910.5萬元。

    廢竹枝成“金掃帚”

    留守村民增收

    “手要使勁,要扎緊、扎牢、扎漂亮……”7月底,邵武市張厝鄉祝嶺村振興工坊里,村婦聯主席丁金翠俯身指導新來的老人扎竹掃把。在竹枝摩擦發出的沙沙聲中,一個教得細致,一個學得認真。

    誰能想到,這些曾經堆在路邊擋道的廢棄竹枝,如今成了香餑餑?祝嶺村有3萬畝毛竹林,村民每年砍完毛竹后,清理路邊的竹枝費時又費力。在村里,老人多且散居,子女外出打工,還掛念他們的安全,不肯讓其離村打零工。村里還有一些留守婦女、脫貧戶等,沒有什么工作,都盼著能就近掙點錢,補貼家用。

    轉機出現在2023年12月祝嶺村的“黨建體檢”。在摸清了村里的竹林資源、閑置資產和留守勞動力意愿后,村干部們盯著成堆的竹枝琢磨:“要不做成竹掃把?這物件在農村庭院、城市街道、工廠車間都用得上,銷路差不了。”

    去年5月,村里把閑置的老茶廠拾掇出來,改造成竹掃把加工廠;7月1日,這個定向招收留守村民和本鄉困難人群的振興工坊正式開工,讓“無用”的竹枝與賦閑的鄉親撞出了火花。

    做竹掃把先得有手藝。鄉里派人去順昌學習技術,又請來師傅進村教學。在機器輔助下,2分鐘就能扎出一把掃把,村里的老人能很快掌握。鄉村振興公司從旁助力,為大伙做好就業配套服務、提供法律指導,還幫著把關掃把質量、對接下游企業。

    如今,祝嶺村的竹掃把加工廠共帶動張厝鄉及周邊鄉鎮35戶63人實現就業。73歲的熊鳳秀說:“我一有空就來這里干活,一個月能掙600多元。手腳快的,還能掙更多。”大伙干活時互相照應,歇腳時嘮嘮家常,孤單的日子多了暖意。

    曾經堆在家門口的廢竹枝,成了增收的寶貝,開工第一年就為村集體增加了3萬元收入。

    隨著銷量增長,周邊鄉鎮的廢棄竹枝也開始往村里運。“我們的竹枝干干凈凈,掃把扎得結實,價格還實惠。現在一個月能做7000多把,除了銷往邵武、順昌,浙江的訂單也跟著來了。”祝嶺村振興工坊負責人熊歡笑著說。

    “寶媽”變“網商”

    帶娃掙錢兩不誤

    “電子商務不僅改變了人們的消費習慣,更深刻影響著經濟格局……”6月16日,在邵武市婦聯舉辦的“電商賦能?巾幗共富”第二期“寶媽”電商創業培訓班上,邵武眾盛達電子商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林嶠在臺上講解電商知識,臺下,“寶媽”們聽得聚精會神。

    經第一期培訓,“寶媽”吳越已成為“網店達人”。“年初聽說婦聯有電商培訓項目,我既期待又忐忑,擔心自己零基礎學不會。”她說,電商公司的老師將基礎概念和運營技巧一一講透,還提供商品庫,“一臺電腦就能創業,不用囤貨壓資金,帶娃掙錢兩不誤”。

    培訓中,老師耐心糾正操作細節,不定時檢查店鋪問題,指導選貨源、做圖片、找供應鏈,用“保姆式”服務幫助“寶媽”快速適應節奏。“現在在家工作,不會錯過孩子成長的每一刻。”吳越說。

    “電商經濟蓬勃發展,手機成了‘新農具’,直播成了‘新農活’,數據成了‘新農資’。”邵武市婦聯主席饒清香表示,他們聯合邵武市鐵城振興鄉村發展有限公司打造電商直播式振興工坊,通過“教學—實訓—就業”全鏈條培育模式,提升全職婦女的電商就業能力。

    今年4月至今,邵武“巾幗”振興工坊已舉辦2期“寶媽”電商創業培訓班,80余名“寶媽”加入創業團隊,32人開設網店35個,就業轉化率超40%,累計成交7.2萬余單、交易額97.4萬元,銷售近百種日用品,帶動人均月增收2000余元。

    從“單打獨斗”到“抱團取暖”

    好品好價錢

    6月13日,邵武市沿山鎮“閩贛食用菌”振興工坊里,竹蓀的清香混著過磅的吆喝聲。

    當日,這個1.3萬平方米的綜合平臺正式開業,成為閩北、贛南食用菌散戶交易的集結地。平臺集交易、倉儲、物流、檢測及信息服務等功能于一體,將分散的力量匯聚起來。

    江西撫州的菇農吳參才正把竹蓀袋往磅上搬:“以前我們各賣各的,互相之間不通氣,竹蓀價格被越壓越低。聽說這里能集中交易,今天特意拉來150斤試試,要是價格公道,以后我會常來。”

    隔壁,做了十幾年食用菌收購的客商陳日鋒正對著大屏幕上的參考行情記錄價格:“過去要跑不同菇農家比價、收貨,現在可以一站式采買,誰家的竹蓀品相怎么樣,一眼就能看清,當場過磅,非常方便!這平臺一建,我們收購商和菇農都很滿意。”

    據介紹,沿山鎮鄉村振興公司盤活1棟閑置房屋、新建2棟設施,以“產業+市場+農戶+工坊”模式運營,并投入50萬元收購竹蓀,預計帶動100多人就業,村民人均年增收3000元。

    在邵武市衛閩鎮,沙田柚振興工坊同樣實現了抱團致富。當地年產沙田柚超60萬斤,過去各家農戶手工分揀效率低,一年挑出的好果不過8000余斤,多數只能以低價出售。去年10月,工坊依托鄉村振興公司,投入393萬元購入分選機和凍干機,與華至生態農業公司合作運營。通過統一的機器分揀,每100斤中就會挑出12~13斤好果,凍干機可以將各戶淘汰的水果、蔬菜加工成品,這兩項一年能增加100多萬元的產值。華至公司董事長蔡開明表示,公司除支付租金之外,還按機器產值的3.4%給鄉村振興公司分紅。

    目前,邵武市的振興工坊正將農戶的力量擰成一股繩,圍繞竹、煙、種、藥、茶等“5+N”特色產業體系,以“一村一品、一鄉一特”策略培育土特產,讓分散的農戶融入統一產業體系,實現共富。

    責任編輯:趙睿

    最新南平新聞 頻道推薦
    進入新聞頻道新聞推薦
    臺風“楊柳”登陸臺東 暴風圈籠罩南臺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一周熱點新聞
    下載海湃客戶端
    關注海峽網微信
    ?

    職業道德監督、違法和不良信息舉報電話:0591-87095414 舉報郵箱:service@hxnews.com

    本站游戲頻道作品版權歸作者所有,如果侵犯了您的版權,請聯系我們,本站將在3個工作日內刪除。

    溫馨提示:抵制不良游戲,拒絕盜版游戲,注意自我保護,謹防受騙上當,適度游戲益腦,沉迷游戲傷身,合理安排時間,享受健康生活。

    CopyRight ?2016 海峽網(福建日報主管主辦) 版權所有 閩ICP備15008128號-2 閩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備案編號:20070802號

    福建日報報業集團擁有海峽都市報(海峽網)采編人員所創作作品之版權,未經報業集團書面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他方式使用和傳播。

    版權說明| 海峽網全媒體廣告價| 聯系我們| 法律顧問| 舉報投訴| 海峽網跟帖評論自律管理承諾書

    友情鏈接:新聞頻道?| 福建頻道?| 新聞聚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资县| 彭阳县| 湾仔区| 监利县| 东明县| 博乐市| 永宁县| 平定县| 唐山市| 融水| 车险| 宁蒗| 广汉市| 格尔木市| 买车| 辽宁省| 忻城县| 广德县| 老河口市| 淳化县| 临沂市| 神木县| 馆陶县| 昌宁县| 军事| 霍林郭勒市| 银川市| 陕西省| 武宁县| 昌宁县| 邳州市| 汶川县| 乌拉特前旗| 潼南县| 武山县| 方山县| 沂南县| 乐陵市| 灌南县| 得荣县| 合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