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福州8月6日電(記者 周義)曾幾何時,臺北的繁華是曾芝穎生活的全部。2016年,她卻選擇在三十歲出頭時跨越海峽,一頭扎進未知的福建鄉村。這里也成為她創業的起點。
當被問及為何扎根于此,曾芝穎的回答是:向往做有趣和好玩的事情。
初來福建時,曾芝穎在福州馬尾花費20多萬元精心裝修了一處小小的辦公室,設立公司,準備發揮設計才能,大干一場,卻接連兩年項目無人問津。她用“傻勇”形容當時的自己,甚至猶豫過是否要留下來。
轉機在2018年到來。那一年,曾芝穎參加海峽青年節美麗鄉村設計大賽時,閩清縣看中了她的創意,并向她拋出橄欖枝,邀請她一同改造村莊。曾芝穎感謝那個舞臺,讓自己能被看見。
就這樣,曾芝穎和設計團隊與閩清縣梅雄村結緣,并被它的環境所吸引:閩江水、成片的山林、偶爾經過的綠皮火車……一切都顯得安靜愜意。但隨著調研的深入,團隊發現,這個庫區移民的小漁村缺乏產業、人口外流,留下的只有孤寂。
“這個村子只有一間小飯館,在那吃了一個月。”曾芝穎回憶,沒有美食,沒有朋友,沒有夜生活,自己心里感受到巨大的落差。
然而真正的挑戰還在后面。“臺灣注重項目前期調研,大陸則需邊調研、邊設計、邊推進,節奏很快。”曾芝穎說。
于是,曾芝穎走街串巷,用細膩語言解釋改造初衷,并拿起鏡頭拍攝改造的每一個瞬間,讓村民從視頻里看到家鄉的變化。日復一日,曾芝穎慢慢地成為村民們的老熟人,甚至成為“半個家人”。
“村民敞開心扉邀請我吃飯,完工前夜,男女老少更是自發上街清掃、安裝展板。”回想那段日子,曾芝穎覺得心里很暖,她認為自己拍攝下的不僅是變遷,還有村子的溫度。
從2018年至今,曾芝穎和團隊畫了1300多幅手稿,解讀這個閩江漁村的文化肌理,以“低造價改造、低密度開發、低成本運營”的理念,開展三類農房改造、空間活化利用,打造了100號村民會客廳、庫區移民文化館、小柒咖啡館、滋滿食堂等特色項目。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漁村流淌出宛如城市街頭般的美麗光影。
“我真的成長了很多,以前是大小姐脾氣,現在家人都說我從‘小鋼炮’變‘小溫柔’。”經過多年打拼,曾芝穎在曾經陌生的土壤開出了自己的花,也從“開路人”成長為“引路人”。
經福建省特批,曾芝穎創建了海峽鄉建鄉創獎,為島內建筑、農業、設計、科學技術等領域的臺青搭建來閩通道、提供項目,以便他們更好地在大陸落地生根。這一獎項舉辦四屆以來已吸引500余個海峽兩岸的團隊參與,超過1000位臺胞登陸交流。
“心之所向,自有沃土。”曾芝穎說,親身丈量過腳下的土地,可以踏出一片光明的未來。
責任編輯:莊婷婷
特別聲明:本網登載內容出于更直觀傳遞信息之目的。該內容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如該內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權利,請及時與ts@hxnews.com聯系或者請點擊右側投訴按鈕,我們會及時反饋并處理完畢。
- 一場跨越海峽的追尋——來自第十三屆海峽青年連心匯的臺青故事2025-08-07
- 臺青走進政協:“小眾需求”也能變成“大眾共識”2025-08-07
- 2025“走進政協·臺灣青年說”活動舉行 多位臺青講述融合故事2025-08-07
- 最新臺灣新聞 頻道推薦
-
廈臺200余名輪滑青少年愛好者競技湖里區2025-08-07
- 進入圖片頻道最新圖文
- 進入視頻頻道最新視頻
- 一周熱點新聞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